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切实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对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等西安市15所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2.
林月  何茂  王越 《高教论坛》2020,(2):66-70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行动计划中,"体医融合"上升到解决当前中国健康问题和落实健康中国的战略地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高校体育的教育和评价目的、"体医融合"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和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树立"体医融合"的体育健康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和多元的"体育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改革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然而近年来高校校园内自杀、投毒、虐待等事件频频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有契合之处。通过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生命教育的教学成果,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等方法,论述了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理念、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考评方案五个方面,探讨了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的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两课"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但是,新时期的高校"两课"教育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无法达到两课教育的预期效果。本文就针对新时期高校两课教育中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以期有效促进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尤建军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3):69-70,76
文章在普通高校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对当前高校体育中忽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依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构建了健康课程体系,指出实现健康教育途径,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落实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因素:一是利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捍卫者和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三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学业优秀、人格高尚、珍惜幸福和实现"个人梦"的人;四是促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疆。  相似文献   

8.
"三谁"理论是党中央关于群众路线的最新表述,是党中央要求全体党员认真思考、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数以万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将"三谁"理论落实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问题,即回答好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实现、力量来源、身份认知三个问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晏莉 《考试周刊》2009,(52):231-232
在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是高校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本文作者将班主任工作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别谈了一些体会,希望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应积极地将红色文化引进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但在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融入效果不佳等问题,高校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策略,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与红色文化结合,创新发展融入路径,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预期目标,需要将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灌输"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觉悟结合起来;将强化校内文化安全意识教育与倡导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充实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高校甚至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将心理安全教育落实到基层学生管理中并融合为一体将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双创"战略实践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不仅有助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并推动大学生逐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诸多短板,如大学生面临创新创业观念淡薄和实践能力低的"双重困境"、高校教育体系滞后以及社会各界联动支持力量薄弱等.为此,必须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深化高校"双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设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多元协作网络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基本关系和目前体育课教育教学形成的新特点,探索遵循人体运动及健康规律、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创新大学思想体系等适合体育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更加切实地在高校体育课教育活动中,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五个"必须始终"和五个"希望坚持"要求青年;结合高校教育实际培养"三心四能"新型大学生,引领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身心健康快乐的人格定位;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行的教育路径发挥启迪作用,进一步实现"科技之目标、民主之思想、求是之态度、创新之精神"的大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应将其作为解决学生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工作基石。文章解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出其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增进学生健康为教育目标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文章尝试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发展体系和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平台系统,据此提出了增加体能训练、结合体质测评进行分层教学、增加课外锻炼学分、鼓励体育社团活动、将体育竞赛融入学校体育工作、扩充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实施途径,以期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从培养大学生生态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生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充分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师的生态素质、营造生态校园环境、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进行生态素质评价等方面积极拓宽高校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渠道,构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渠道"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使大学生按照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行动,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宣传作用和践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高校党建作为落实党的目标、践行党的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两者互相协助、互相引领,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可行路径。目前来看,国内有关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政工作相融合的研究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其研究视角相对类似,针对性差。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9年专辑)》一书,通过论文集形式,糅合"百家"对于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解,探讨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基本途径。高校要以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来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所学的相关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关注,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作祟。本文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环境、自身认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