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艺术思想与黑格尔艺术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联系。闻一多具有自觉的艺术本位观,并从本体论的角度_观照艺术;他自觉而熟练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艺术现象;在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如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知性不能掌握美等,闻一多的看法与黑格尔也无不契合。  相似文献   

3.
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广泛开展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体现了苏区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同时也承担着苏区意识形态功能,与解放区的文艺奖金制度有着内在联系。解放区的文艺奖金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解放区的文艺奖金活动中,活动组织者的政府性、文艺主题内容上的意识形态性、文艺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和直观性、文艺评选标准上的政治功利性和通俗性,直接形成了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大众文艺思潮,这种大众文艺思潮成为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践行的最终导向。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1923年底发表《泰果尔批评》,不仅对其诗歌艺术价值否定,而且还认为其文艺没有把捉到现实。这种对泰戈尔认识的偏激,除因为闻一多对诗之根深蒂固的认识,即诗人理智中的概念必须通过情感的觉识,以及文化思想认同和审美意趣的差异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泰戈尔在其诗作中表现传道者说教的哲理,必然遭到欲要领袖一种文学潮流或派别而狂热追求纯艺术的闻一多批评。闻一多既有如此雄心壮志,当得知诗作和他的文艺思想龃龉的泰戈尔即将访华,这就给他提供了挑战世界权威的机会。闻一多这种打出招牌不取欧洲人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这种针对国内文坛欢迎的热闹而对外来文化明察鉴赏和知所取舍的精神,至今值得借鉴。但闻一多对泰戈尔批评的教训必须牢记,如何高屋建瓴、客观公正地评析并借鉴外来文化发展本土文化而不偏激,当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闻一多与中外文化的关系,研究闻一多艺术人生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融,是一个为许多研究者所重视的课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闻一多的艺术人生经历了三次历变:(一)走进去,再走出来;(二)既难舍弃,也难归依;(三)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国新诗民族化建构的历程.综合各位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对闻一多在中国新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做一粗略展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因为坚守艺术的独立性而凸显。他执著于民族国家的复兴理想,而艺术则是承载与成就他理想的武器与工具。沈从文对艺术有着严肃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这种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就是沈从文艺术工具理性的体现。沈从文使艺术的工具性与审美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文艺消费与文化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收藏等既有着共同点,又有着区别于它们的特殊之处,文艺消费和文化消费都与文化转型以及由此促成的人们的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文艺欣赏和文艺收藏是文艺消费的两种常见类型。但四者的内涵、外延不尽相同,各自的侧重点、发展变化规律、所体现的艺术、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研究视角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论稿》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述闻一多由"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型知识分子转变为精英型民主斗士的必然,以及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这部专著内容丰厚,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充分,极具学理价值,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论稿》所体现的学术创新精神,以及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可贵探索,在闻一多研究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歌集《红烛》,全部内容意蕴凝结而成“红烛”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以自由体式抒写闻一多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想象奇特,感情丰富,章节和谐,辞采华美,意象鲜明,正体现了闻一多早期的诗歌艺术观,即具备“幻象,感情,音节,绘藻”这四种诗歌原素,特别是诗歌意象的营造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表现了闻一多当时的化情感特征和个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密切文艺同人民的关系,提出了"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的重要原则,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特征在新形势下的丰富、综合和发展.人民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这一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艺术的伟大在于它们准确反映并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这一原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科学理解文艺人民性内涵、深化人民性理论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因此,要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深化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劳动含量,围绕”三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把一种不熟悉的语言,转换成为我们熟知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这种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语言所处的环境背景和该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外,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再利用这种方法做到由难入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