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关键。获取采访对象的言语信息固然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目标,但非言语信息在成功的采访中亦是极具重要价值的采写内容。遗憾的是,在我国新闻采访实践中非言语信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卓有成效的新闻记者都极为重视非言语信息的采访,不仅视之为采访成功的关键要素,而且把被访者的非言语信息作为重要的采写内容,并将非言语采访技巧作为评判优秀记者的重要标准。他们在非言语信息采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的重要性。在采访中,同样包含两个方面,即获取采访对象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前者固然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目标,然而在成功的采访中,非言语信息采访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4.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众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的符号不…  相似文献   

6.
李敏 《新闻界》2007,(4):176-177
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一场言语交际行为。为了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更好与之相沟通,记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采访工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罗花 《声屏世界》2013,(8):49-49
一、表情作用。表情作用是体态语通过传递情感信息,使言语在采访中更加具体形象、准确明了。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眼神、手势等表现出来,记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 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  相似文献   

9.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10.
任何语言都有一个语义准确和情感真实的关系.广播中的音响语言(本文“音响语言”一词是指采访对象的语言录音材料)也是如此。然而,处理广播音响语言的语义推确和情感真实之关系,不仅不同于报纸语言,甚至不同于广播记者和编辑所运用的广播语言.报纸和广播语言的情感真实一定蕴含于语言的准确之中,没有准确的语言就很难表达真实的感情。而广播的音响语言却不尽然。音响语言,不是记者、编辑锤炼的语言,它是对采访对象言语以录音方式的如实记录。而采访对象的语言能力又是参差不齐的,表达的准确度也是不一样的。记者只能对已经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无声控制法,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非语言控制的方法。它包括记者的衣着、表情、姿态、视线及记者特意携带的某些实物,它能让采访对象观察到,并能由此引起反应,增强记者采访活动的感情色彩。控制法之一;记者形象控制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给采访对象的形象是事关重要的。一接触采访对象,记者形象就以其强烈的潜入性,在对方头脑里起着“先入为主”的作  相似文献   

12.
邹正 《记者摇篮》2015,(1):12-13
记者是采访对象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更好地将采访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说受众更期待、更想了解的真相展现出来,这就得看记者自身的业务功底,记者们除了要在采访初期提前做足功课外,更需要在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而最后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受众对节目呈现的效果有多少认可,这些大多都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对象融洽沟通有直接的关系。我把记者采访过程中的沟通分为语言类沟通和非语言类沟通两类。一、语言类沟通语言类沟通,顾名思义,就是记者与被采访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4.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5.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17.
孔声 《新闻世界》2008,(10):52-53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干脆不回答。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本文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8.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