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娥冤》(高四册,试验本,人教社中语室编著,1998年6月版)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26):119-120
西方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西方典故文学的理解更是重中之重,这有助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学作品能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的研究"为题,从典故是什么、西方典故的来源、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四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以便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能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以今文《尚书》作为典源的典故词语共98个,其中有关国家、政治和君主的居多。此类典故词语所蕴含的语义内容反映了殷商西周时期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君臣共济的治国理念,体现了统治者制定的严谨完备的礼俗规矩与刑罚制度,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天文现象的纯朴认知。典故词语在流传使用过程中,意义发生变化,与典源逐渐分离,现代人大多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词语的语义内容,因此其典故中的文化含义逐渐隐退。研究典故词语的文化意义,并在相关语典的释义中做出注解,可加深语言使用者对典故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典故词语的传播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综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典诗歌"单元注解,广泛采用了传统版本精典的说法,也不乏该板块编者个性化解读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讲,准确、简明且重点突出,是本单元注解的显著特征。在教学实际中,课文注解给学生阅读理解或温习检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解同样也是。精益求精,方显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法,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创作中运用某个典故来抒发情感或者表达观点,可以称为引典入诗、用诗抒情。在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可从注重积累、溯本求源、知人论世、对比分析、揣摩语境等角度,优化典故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典故是古诗重要的组成部分,典故的阅读理解直接考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高考的变化,对典故的四大美学特征的科学认知,对用典手法三大作用的全面理解,对典故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精准培养,在语文诗歌教学和备考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对"窥伺效慕",教材下面注解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由这个注解,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把其中的"慕"理解为"羡慕"。笔者以为这种理解不妥,若理解为"效法"会更合理一些。  相似文献   

8.
学者对《孟子》中"莫之或欺"的"或"的注解历来见解不同,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此处的"或"应理解为通"克",表"能够"之意的结论。它的词性应是助动词,即能愿动词。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笔者自身20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对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质疑三点:一是"见渔人,乃大惊"释义不合情;二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注解不合理;三是"皆叹惋"的界定不明晰。并结合课本注解、教参资料及自己的独到理解深入浅出地辨析,以求与学者和同行交流商榷。  相似文献   

11.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8,(11):35-36
大量成语包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语词,这就是所谓"典故",不少成语必须了解典故方能理解有关古语素,从而正确理解、使用相关成语.……  相似文献   

12.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谢晓琼 《文教资料》2006,(13):184-185
成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英语中大量的典故成语由于其背后往往隐含有典故,因此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不能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推理。只有在了解该成语典故后,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并在汉语中找出相应的成语予以对应。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简练"一词历来有不同的注解,或以为"练"即熟悉,或认为是练习;而"简练"或当作"湅"。其实,这些理解均值得商榷,该词从其组合关系看,应当为同义复合词,为"选择"之义。  相似文献   

15.
英芙报刊包罗万象,在阅读理解中要重视其文化因素,如历史典故、宗教典故、人名、地名和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才能达到正确、充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开卷有益     
成语注解 打开书本,就有收获。比喻读书有好处。成语典故 宋太宗赵光义很喜欢读文史书籍。他把文学家李昉等召来,命其主持编写一部百科辞书。  相似文献   

17.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35):172-173
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折射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典故的理解不仅仅是对其常规化的规约语义的解读,更是一个在话语空间的意义重构和重新赋值的过程.古代文献中有关“管鲍”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管鲍”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我们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这三大方面来探究“管鲍”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掌握典故运用的规律,有助于诗、词、曲的深入理解,典故的运用具有隽永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典故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的特点,古代诗人、词人经常将典故融入诗词创作,使诗词内涵丰富。做好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做法是课前预习、熟悉典故出处,借助典故、提高鉴赏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运用典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的佳作之一。其中颈联的"花草"一词,笔者以为是代指女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界的花草植物。尾联的"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是化用了《世说新语》中"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