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礼以立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只六字,意思也浅显明了,人不学好礼仪,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但这句话是需要人剖析开来,联想而加以品味的。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古代贤士能人留下的诸多作品中也多次强调"礼"之重。管仲有"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柳宗元有"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吴兢有"礼以安上化人"……论语中有诸多言行也是明言礼的重要性的。从上面的句子,不难看出礼对于一个人来讲有着诸多实际用处。但是加上中国古代当时的封建  相似文献   

2.
<正>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相似文献   

4.
<正>"点心"一词在南北方的历史有所不同。北方的点心有唐宋遗制,称为"官礼茶食"。清朝的《土风录》中就说:"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南方的点心历史不长,约兴起于明朝中叶,乃是"嘉湖细点"。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不同,但是后来混同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5.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6.
<正>《仪礼·聘礼》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可见动辄大礼厚礼,其实是极其不"礼"的。《论语·阳货》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孔子看来,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一种载体,一种物质形态,他更看重的是这种物质形态所承载的道德与礼制,这才是他要"克己复礼"之"礼"。  相似文献   

7.
"诗教"的雏形始于孔子"以《诗》执教",据《礼记·经解》记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对"诗教"含义的阐释、实施的原则及其总理念均涵盖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这对当今语文诗词教学的施教过程和实质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一、传统写字教育概述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孔子自幼聪慧博学、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更兼具仁义礼智之德,恭宽信敏之品,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徒,作《春秋》,微言大义;留《论语》,教诲至理。吐词为经,举动成法,犹能见贤思齐、谦虚好学、敬事有礼,不愧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我们从"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中,也可略见其为师风范。项橐"拥土作城,在内而座。夫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  相似文献   

10.
《周礼·保氏》中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古代中国学生必须具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分别指社交礼仪和以乐达情方面的学问,即德育能力;射、驭,分别指骑射和主事方面的学问,即体育能力;书、数,分别指识字、数算方面的学问,即智育能力。虽然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多参考西方大学,但是在专业目录的繁星瀚海中,你依然会看到一些深深烙着中国印的名字,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记者一道去领略它们的"中国风采"吧。  相似文献   

11.
诗教散谈     
王玉贞 《中国教师》2010,(16):51-53
<正>一、诗教及其意义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  相似文献   

12.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矛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文论选》一卷本十一页,《论语》节选(原注)⑧巧笑倩兮三句——上二句见《诗·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可能是散佚了的诗句。倩,面貌美好;盼,指眼里的黑白分明。素,白底,绚,文采。⑨礼后乎——是不是礼在后呢?这里没有具体说出后子什么。朱喜集注认为后于忠信。另说指仁。齐田按:这两个注,距离原文的真正涵义太远。这一段话有两个问题要注清楚,硕人这首诗的主题,它和‘礼’有什么关系:第二,古代绘画的工艺过程如何,它怎么能比喻“礼后乎。”我们先看看《卫风·硕人》这首诗的小  相似文献   

13.
杜莉娜 《文教资料》2012,(34):16-17
秦《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声讨楚王熊相,并祈求神灵保佑秦国战胜楚师的刻石文字。石共三块,文字基本相同,分别以所祭神名命名:一曰"巫咸文",一曰"亚驼文",一曰"大沈厥湫文"。《诅楚文》出土日久,研究成果亦丰,然其中尚有未能尽解之问题,故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补阙:一、词语校读札记;二、由《诅楚文》看祝祷辞文体概况;三、由《诅楚文》看先秦时代告神之礼。  相似文献   

14.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5.
<正>《论语》学习的几个语段让学生产生了疑惑。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  相似文献   

16.
大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大意是:构成文采的方法,共有三种:第一种是色彩所构成的形文,是由青黄赤白黑五色构成的;第二种是音律所构成的声文,是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的;第三种是性情构成的情文,是由仁义礼智信五性构成的。中国语言色彩词是丰富多彩的,有直接运用色彩的,有用物体的色彩来表示的,也有通过人的感觉(包括错觉)来形容  相似文献   

17.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18.
<正>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奉献社会、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总是用"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容优秀人才,可见职业教育德育先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论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道德礼法引导约束,那么老百姓就知荣耻而能自我约束,这是德育  相似文献   

19.
节俭 并非过时的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俭”就是节用 ,反对奢侈。如荀子所说的那样 ,俭就是用人的理智、理性 ,来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欲望 ,节制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中国古代就以“养俭黜奢”著称 ,大多数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 ,将奢侈归之于恶。《左传》认为 :“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论语》多处讲到俭。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我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  相似文献   

20.
释"亟"     
贺真真 《现代语文》2007,(4):126-126
《说文·二部》"亟"字下曰:"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许谓"从人、从口、从又、从二",度其意当以此为会意字.徐锴解释曰:"乘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