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 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3.
对<诗经·郑风·将仲子>一文做了具体研究,针对<郑风>诸诗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仲子>等诗不是"淫"诗,而是男女戏谑之诗.  相似文献   

4.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5.
你见过流转的美吗?<葡萄月令>就是. <葡萄月令>被评论界奉为抒情散文的经典,人教版、苏教版的选修教材都把它选进了状物散文专题,汪曾棋本人也偏爱此文.但是,由于构思上"苦心经营的随便",<葡萄月令>好似一篇典型的流水账,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曾被杂志退稿.老师们觉得,既然是"苦心经营"的,怎么可以是流水账呢?于是,告诉学生它不是流水账成了目前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丁曰宏老师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知书达理"还是"知书达礼">,列出三条"理由",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知书达理"条目提出"应改为‘知书达礼"'的观点.笔者认同丁老师的第三条"理由",即"知书达理"条目与释义"自相矛盾";但难以接受其对"知书达理"词形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诗教是中国上古时代礼乐制度的产物,最初它包含在乐教之中.自春秋战国之际礼乐崩坏之后,诗教才因其具有<诗三百>文本载体而获得比乐教更为突出的地位.诗教在西周春秋时期本为全社会的文化共识,进入战国以后才变为儒家的专利.诗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从<书>、<礼>、<易>、<春秋>之学中受益,而且从诸子百家之学吸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观的生成,可以从<诗三百>文本解释和诗教思想理论建设两个层次去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在,一向众说纷纭.文章认为,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并肯定了孟子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相似文献   

12.
李天松老师分析<药>中的"乌鸦"意象,认为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加了小说阴冷的氛围(以前论者也多持此观点),二是作为一种呐喊的象征(见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3.2.高中版).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白居易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合作的文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认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句.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细读--用"文学的眼光" 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会用煽情的教学语言一咏三叹--设法"让学生感动"似乎成了衡量这堂课成功的标尺.而这样的"感动"是没有"根"的,因为不是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涌动,外在于文本的东西太多.只有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揣摩,才能触摸到"永远的思想".感受经典的魅力,必须有"文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15.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16.
陈涛老师的 <课堂需要深度追问>(<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以下简称<深度>)一文记录了"追问式"阅读教学的经过.课堂上,仅在"自读"环节,学生就从<落难的王子>读出了"厄运使人坚强",如果不是从课文前后的辅读文字或者什么参考资料中移用过来的话,应该说是很难得的了.  相似文献   

17.
自居易的<琵琶行>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笔者曾多次教过该诗,对"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一直没有过多注意,直到今年再次执教该诗时,学生提出了"自居易到底在问谁"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学完了杜甫的<绝句>后,我便准备布置本节课的作业. "同学们,这首诗你们学得都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老师,还是由我们自己定吧!"学生七嘴八舌,兴致很浓.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