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代作家路遥无限留恋生育、养育自己的陕北黄土高原,将描写陕北作为自己的作家使命。路遥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完成”了此使命。他的作品总体上以被机构改革中社会变动的波涛洗礼的80年代为舞台背景,以农村无名之人为主人公特别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对农村有为青年人向人生的挑战给予了文学的、哲学的描写追求。这些对人生追求的各个作品共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们、对社会的歌颂。这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用冷峻的目光和其不懈的思维活动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青年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作品主人公们对人生的执著探求的姿态,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陕北这一地区进而辐射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路遥文学世界的整体创作命题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走向当代命运的深沉思考,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生存方式、生命样态的现代性观照,寄寓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他的全部创作都是在与传统的痛苦而富有激情的告别中宣泄着作家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与困惑,这一切构成了路遥文学世界的基本色调及内在张力。路遥创作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样体现着20世纪中国一大批作家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特征———他们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这种沉重而痛楚的存在,正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以及创作追求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路遥离我们远去了,而他对人生道路的探索留给我们深刻而幽远的思考与启迪: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路迢迢、水长长、遥茫茫.他们的人生道路究竟如何走?作家让笔下的人物走四方、闯世界,寻找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文拟就路遥代表性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分析他对农村青年人生道路的探索、出路、矛盾及其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4.
《路遥论》是一部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术专著,作者着重从创作心理的角度上对作家与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本文主要从研究者与作家的精神契合、作家的性格气质、心理情结和生成和表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象征意象的组合等方面作出阐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路遥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其充满浓郁现实主义特点的写作风格在198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以“乡恋、乡人、乡土”为主题描绘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以“选择生活的主张”和“处于逆境中的努力精神”为核心,通过这种方式谱写出普通乡村人在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故事,将对于乡土、乡情、乡恋的真情实感孕育在平凡的故事当中。本文着重分析路遥写实小说写作技巧,重点解构路遥不同作品中各个代表人物的形象,并从作品的真实性、思想和情感动向以及艺术技巧等各个角度,解释路遥作品中人物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指出了路遥现实主义对现代中国文学世界的影响,以及现在重读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中外文学视野中开辟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广泛的中外文学联系中耕耘自己的创作园地,这是路遥的作家意识中最具有自觉性、激励性的心理因素。由此,他与我国古典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精神联系。他对古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模式,进行了必要的当代置换;他对新文学一些代表作家的积极师承,使他融入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他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经历了从自慰走向借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师法走向自我的过程。从中外文学的广泛联系中,路遥显示了自己执着的追求:一,在世界性文学联系中寻找自我;二,崇尚文学巨匠,师法其上,追攀大家;三,挚爱并坚持开放的现实主义;四,探求艺术表现技巧,逐渐形成史诗风格。  相似文献   

8.
情爱生活是构成路遥小说艺术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它不仅渗透了作家的内在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情爱自身的价值,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作家所建构的情爱世界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表现为传统母性的爱抚,再一类是当代女性的呼唤,本文试图对这两类不同的情爱模式进行粗略的描述与解构,并对其创作心理及文化意蕴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9.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道德惩戒。这三层作用重叠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人生》的文化特色,加深了作品中人生道路选择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10.
与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对劳动的苦难书写不同,沈从文对劳动的书写具有特殊表征和意义指向,在《长河》中对劳动场景的审美图像化和劳动过程的趣味化书写等都凝聚着其对人性和审美的深沉思考。在沈从文笔下,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健全人格,更在于在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唤起人对美和世界的感知力,而这种对劳动的审美观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小说璀璨的百花园里,陕西这块园地显得格外的耀眼,它以其作家的大气,作品的厚度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同为陕西作家,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小说传统承袭关系及文化根基的不同,在寻找自己的创作优势和位置方面也有显著不同。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中青年作家,同时来自农村。路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王家堡村,这是一个极为恶劣最为贫穷的陕北小山村,父母均为目不识丁的农民;贾平凹则出生在商州一个小山村贫穷的教师家庭,商州界于陕南关中之间,贾平凹有着文秀温雅的南国气质,也具备关中人的厚道。两人求学时都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尽管如此,他们的创作,在历史角色选择,风格流派表现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坛,路遥是二十世纪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文学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注重文学社会功能,凸显浓郁的地域风情,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悲剧风格和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作家的人格力量、创作观念、典型塑造与艺术表现手法对路遥与柳青的创作关系做出了爬梳与分析,并论证路遥不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路遥是一位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平凡的世界》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但却是一部令人不能忘怀的优秀作品。笔者叙述分析了它的创作心理动因、历程和情感体验,指出这是一部凝结着路遥血汗与生命的宏篇巨作。  相似文献   

15.
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是从陕西走向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作家。文章分别从创作心理、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创作方法等不同的角度对三位作家做出比较分析,既把握其相似之处,更注重发掘其间的差异与个性。  相似文献   

16.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西作家秉承前辈作家柳青的精神血脉,一直关注着时代生活和农民的生存境遇,致力于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进行逼真记录和历史展示,他们在超越前辈和突破自己的探索中丰富和发展着现实主义,同时也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证明了现实主义在不断的流变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位陕籍作家的创作历程充分说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对生活和人的独到发现和对这种发现的独到表述,是现实主义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要依托于劳动教育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本文从分析新时代高校本科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入手,坚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紧密围绕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目标,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人 们喜欢温室中娇嫩的盆花 ,然而更欣赏寒冬中吐艳的腊梅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人们尊敬伟大的母亲 ,而又同情于沦落风尘遭人践踏却不甘堕落的妓女。这完全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为了更好地提高读者对此欣赏的自觉性 ,我们不妨将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名噪一时的名妓茶花女和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笔下红极一时的交际花陈白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看看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出身教养的女性是怎样走上相同的道路——堕落 ;又是怎样有着相同归宿——死亡。(一 )从劳动妇女到妓女 ;从大家闺秀到妓女。社会的污浊 ,生活的逼迫 ,终于导致她们走…  相似文献   

20.
彝族作家普飞的儿童文学是童心对真、善、美的再现,它以追求真、善、美为作品主调,有着独特的作家个人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研究其儿童文学对把握我国当代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