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欣欣 《教书育人》2009,(11):60-61
1985年张孝纯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从此“大语文教育”便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母体,并通过延伸拓展,从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作文方面,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使“大语文教育”思想更具有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如何作到以“人”为本改变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却是一个难题,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了用“心”教好语文的模式.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了学生的心窗,走进了学生的心扉,感悟了学生的真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顾炎武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文章的实际功用。著名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潘自由教授提出“为需要而作文”,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变单一的作文教学为开放性的说与写的训练,形成了一条真正以“学生需要”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朱天浩 《教书育人》2009,(8):112-11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培育、锻造一个合格人才之难。难者,一是人非无情草木,而是万物灵长;二是此“才”非彼“材”,还要“合格”,即符合社会及时代的期望与需要。语文教育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甚高,从稚齿童蒙直至大学必修,把它视为肩负启蒙、识读、修身养性的要务。“大语文”的学科范畴已涉及到整个人文社会科目,故学不好“语文”会被人戏谑“没文化”。  相似文献   

5.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6.
古代先哲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应是学生的心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如做人,作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润泽。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虽然提倡和鼓励学生写“真文”,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让人生厌。当“应试教育”左右着中国教育的时候,教育就被异化为一种缺少人性的教育。当前作文出现了一种追求功利的倾向,即考试怎么考,作文就怎么写;考试考什么,作文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与“道”的重视;现代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当代语文教育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把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统称为“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所以说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人文内容,为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活”是语言教学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  相似文献   

9.
语文姓语,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在语文中占有很重分量的作文,它该姓什么却似乎很少有人去顾及,以至作文已逐渐失去了它的本“姓”。古人云“字如其人,文亦如其人”。可见文章乃人性之表露,怎样的人便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怎样的文章亦可看出是怎样的人。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似乎走了样,变了味,不再是“文如其人”。高考中曾有许多人竟忍心让自己的母亲在自己笔下死上一回,以此捏造一丝悲凉,乞求阅卷老师的一点怜悯,换取一点可怜的分数资本。实在可悲!作文已不再是作文,而是造文,由此便可得出当前我们的学生作文已姓:“造”———尽显造假…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22-23日,由《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河北省中语会、邢台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在“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发祥地———河北省邢台市召开。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1000余人与会。在全国中语会新立项的“大语文教育”专题研究组也同时宣布课题开题。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副理事长苏立康、秘书长顾之川,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主任阎苹,北大附中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程翔等作学术报告。他们都热情地赞扬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开创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与实验,阐述了…  相似文献   

13.
快捷观察     
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然阻碍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开展“快乐大作文”教学。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快乐大作文”的教学方式由点到面论述了作文中快捷观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孟荣芝 《成才之路》2011,(32):94-I0023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干百年来,诵读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所谓的“死记硬背”诵读法遭到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冷落与摒弃。然而,在我们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试验与实践之后,终于发现母语教育传统电的“诵读教学”仍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古代教育)因我国历史的特点而以语文教育为主,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孔孟以诗而礼;汉唐以来,以“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为教育的主要教材。但无论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还是“四书”、。五经”,古代教育都是以培养能诗善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最终目的。且不论这些人才的服务对象是旧的统治者,但数不胜数的诗人墨客以及他们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足以证明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成功的,或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禀承为至宝的。古代教育中非但有着今天我们仍然继承着的内容。有着我们值得借鉴的教育理论,就是那诸多教学方法,亦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以文会意,以读代讲,默读背诵,躬亲体会等等。从这个角度讲。对古代教育的扬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面对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谓“上下求索”。而语文老师面对作文教材不能说“不”,面对学生又怎敢说“行”呢?于是老师们“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作文教学法“拿来主义”盛行,个人见解甚少;“千人一面”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教作文、改作文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也教了十多年的作文,可心中依然非常困惑与茫然:作文该怎么教?“作文是教出来的,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传统作文教学观念一直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占着主导作用。打教语文起,这种思想也一直在指导着我。于是想方设法“教”,挖空心思“改”。可是,学生的作文依然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18.
数千年来,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模糊感知,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语文意会教育观,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学问”的人。随着现代语文的改革,西方的教育理念渐渐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血肉之中,我们开始从传统中走出来。渐渐走向了精确化的道路。教师为了铸造“标准件”设置统一模型。于是,课堂教学死抠章句,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  相似文献   

19.
数千年来,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模糊感知,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语文意会教育观,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学问”的人。随着现代语文的改革,西方的教育理念渐渐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血肉之中,我们开始从传统中走出来。渐渐走向了精确化的道路。教师为了铸造“标准件”设置统一模型。于是,课堂教学死抠章句,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  相似文献   

20.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在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窥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品德以及对社会的基本认识,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师除了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外,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