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本文尝试从艺术、思想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的关系,以阐述《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文化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经常引用《圣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圣经》中的原型,没有基督教做参照,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表作《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圣经》原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莹 《考试周刊》2010,(44):18-19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亚琳 《海外英语》2012,(13):187-18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公认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但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还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白鲸》中使用的《圣经》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透视了麦尔维尔追溯本土文化、关注少数族群文化和伟大的人文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7.
《迷失》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迷失》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迷失》,从而使观众更准确地把握《迷失》中的宗教元素,了解圣经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洋 《英语广场》2017,(3):41-42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与人性缺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玉米少女:欧茨梦魇故事集》收录了欧茨所写的七则恐怖故事。其中一篇小说《毒伞》描述了一对兄弟彼此嫉恨却最终共同毁灭的故事。这里试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欧茨小说《毒伞》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及意象与《圣经》故事情景的置换与对应,从而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揭示人性复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语言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观念原型、意向原型和音乐原型六个方面对新版影片《大地惊雷》中蕴含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王荣莉 《文教资料》2010,(31):12-13
《白鲸——莫比·迪克》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本文从作品命名、象征手法、文学原型三个方面阐释该作品包含的圣经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1.
移植与重构:《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深受《圣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霍桑在《红字》的创作中巧妙地移植和重构了《圣经》中的原型,使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也因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2.
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以其特有的魅力风靡世界。该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圣经》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寻了作品中所具有的原型,由此可知,罗琳是用古老的神话编织了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哲理诗《麦布女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长诗作品,因其中对于宗教及教会的激烈抨击被作者称作是其反叛基督教的宣言书,然而研究发现,这部作品与基督教圣典-《圣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通过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典故、意象、人物方面与《圣经》的对比研究,来透视雪莱对于基督教既反叛又承袭的复杂二元对立关系,希望从这一崭新视角来全面解读雪莱。  相似文献   

17.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运用的是《圣经》原型和典故,尤其是借用了《旧约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使小说从反面消解《圣经》的宗教外延,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及现代启示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用《圣经》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原型形象来达到借古论今、阐释自己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通过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描述来探讨其中的圣经元素。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运用了大量原型象征,其中很多来源于《圣经》。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象征,并指出这些原型象征有力地阐释了劳伦斯"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的哲学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