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我的自白     
《我有一个夙愿》(见《编辑之友》1987年第一期第86页)一文写得多好啊!它道出了多少个严肃的文字工作者的心声和愿望!作为一名小小的编辑,我也举双手赞同并参加这一呼吁。不过,鉴于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出版一本无错的书!哪怕是出版一本无错的杂志也好。”但愿望和要求可能走高了一点。还是提“刊出一篇无错的文章吧!”大概来得现实一些。可惜的是,就连这样的低要求现在也不一定能达得到的。不信,就拿《我有一个夙愿》这篇呼吁  相似文献   

3.
序志     
《序志》是本书的第五十篇,是全书的总序。古代书的总序放在最后,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法言》,都是这样。这篇先解释书名,“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这是一;“雕龙”是指作文要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那样,这是二。本书主要是讲文章的,文章有两类:一  相似文献   

4.
《一得书》是谢觉哉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所写的杂文,笔名焕南,时间是从一九四二年四月到同年十一月,共七十一篇,先后发表在第二版上。在第一篇前面作者这样说:“大文章不易写,只好写点小文章。整个意见不易提出,零星意见却是有的。《一得书》是取‘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但有时并没有一定千虑,就把它写出,所以也不一定是‘得’。就这样写下去吧!如果有材料而不害病的话。”当时谢老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患高血压,心脏病,开头他一直坚持着隔一天发表一篇,后来有时隔三、五天写一篇。毛主席对谢老的身体十分关怀,九月,给谢老的信里提出:“死者已矣,生者务宜注意。关于你及林老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开会,还每天赶写一篇《十四大手记》,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前后连续写了九篇。这些手记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我心里很清楚,这九篇《手记》都属于“急就章”,读者之所以产生一点兴趣,无非是看在“一边开会,一边写稿”的份上。其实,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会想起写《手记》?许多朋友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逼”出来的。我这次是第二次写党代会手记。1987年,党的十三大期间,我也写了九篇手记。当时的情况是,分配给《经济日报》采访十三大的记者名额只有两个(其  相似文献   

6.
书名的堕落     
闲逛书摊,惊诧于书名的“性感”。 《孽欲》《荡妇》《野合》《媾疫》《骚腿》《骚床》《骚来浪去》……如果我把所有的此类书名罗列出来的话,将比这篇小文本身还长,对读者诸君绝对是一次“黄色轰炸”。 “性感”不一定都是坏事。 对“性感”一词恐怕要作一  相似文献   

7.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天下。所谓“天下”,实际上指的是“全中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可见“全中国”这一概念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但真正能在全中国行使统治权的第一个朝代,无疑是秦朝。就在这全国统一之年,秦始皇不失时机地向全中国发布了全国统一和划一度量衡的官方消息,这便是首次向全中国发布的新闻。这一官方新闻未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但由于它传播范围很广,至今仍有相当数量铭刻这篇新闻的实物存世。这篇第一次向全中国发布的官方新闻,便是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1.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2.
马明的新闻作品集《没有流逝的印记》不久前出版了,他的老朋友、老新闻工作者鲁兮读后激动不已,挥笔写诗四首赞誉,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铭刻》华章别有缘,同仁作古尽长贤。缀文怀念香犹在,更是书中大雅篇。”书中称赞的“大雅篇”,是指他晚年写的悼念英烈的文章。这些文章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感情再现了烈士们生前的英雄事迹和奉献精神,是对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宝贵的教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马明没有忘记过去。他说,和我一起参加革  相似文献   

13.
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而我写这篇短文却并非“故意”,纯属读报偶得,信手写来为报纸语言的规范化出一点小力。谁参加授奖仪式? 《场子晚报,场舫年1月加日4版《今日曹燕华》“不日赴京受奖  相似文献   

14.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5.
通变     
《通变》是《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这篇是讲创作怎样变化,讲变化并不是凭空弄花巧,而要研究历代创作的发展,针对当前创作上的缺点,加以改正来求得进步。因此,必须通贯历代创作的发展来看,才知道怎样变化,所以叫“通变”。创作为什么要讲究通变呢?因为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每种体裁又有一定的规格,可是它的变化却又是无穷的。作品写得完企符合某一种体裁的规格,不一定是好作品,因此作品不仅要写得符合一定体裁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为了完成一篇有关消息写作方面的小文章,借来一本《全国短新闻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与《光明日报》记者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想从入选的短消息中找出一点带规律性的东西。粗略通读一遍后,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些短新闻除了篇幅短以外,标题一般也很短,并且几乎都没有多行标题,只有主题。这点发现竟使我感到“如获至宝”,立即拿起笔来,想就此作一番论述。写了两段后,忽然对此产生了疑问:书中的一些文章原来读过,朦胧的印象中好象不是这样。为了慎重起见,我只好按书中提供的线索去资料室核对。结果发现:我所发现的“新大陆”沉到海底去了,许多短新闻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17.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18.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19.
稚云同志: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很感动。首先你对我在《新闻与写作》所发表的那篇不成样子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文章(指本刊1985年第4期《略谈想象力》一文——编者),说了那么多的好话,实在使我惶恐。当然你所谈及的对《新闻与写作》的看法我有同感。你是一个山村的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苦苦地眷恋着文学的心情十分令我动情。你在信中“恳求”我告诉你“成功”(其实我并没取得什么象样的成绩)的“秘诀”,这使我觉得很难,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每个人的生活之路是那么的不同,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路,不一定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以“笔耕”为生;因而这种所谓“秘诀”  相似文献   

20.
“目录”是若干篇名(书名)及其说明的总称。目录有两类:一类是一书的目录,一类是群书目录。汉代刘向《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这也是“目录”二字出现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群书目录。本文专谈一书的目录。远古著作没有目录。那时人们写文章,并不是先列篇目,后写正文,只是把个人的见解写完了事。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也不需要什么目录。后来出现了大部头著作,这些大部头著作是由许多篇集合而成的。这样为了区别各篇,就有了篇名。篇的命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