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们常用“此中三昧”来形容事物的要诀和精义,如“老兄真是深得此中三昧呀!”《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曾笑道:“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也得了。”(第48回) 这“此中三昧”,原是从佛教名词来的。梵文Samadhi,音译“三昧”,意为“正定”,“等待”,亦有译作“三摩地”、“三摩提”的。意思是要止息杂念,专心注于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于一切时中,  相似文献   

2.
「三味」真品王树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来,关于“三味”一词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那么这“三味”一词究竟怎样理解呢?其一1996年6期《中学语文》刊发了万家清写的《三昧与三味》一文,他认为:关于诗书三味,宋李...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4.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5.
一、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说,“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因为是凭借记忆,没有史料作证,所以加上了“大概”二字。二、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有一种解释说,“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醢。”这种说法是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后人寿邻邻先生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解释。三、1981年10月7日玨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6.
魏邦良 《师道》2009,(3):43-43
胡适曾给某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胡适在演讲中所说的这个防身“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叫做“问题丹”,第二味叫做“兴趣散”,第三味叫做“信心汤”。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都或详或  相似文献   

8.
战胜危机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3,(10):115-115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安全、公正的,而是危机四伏。波兰系列电影《十诫》中,每一音珀q主人公都面,寸各种危机。那正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叠《十诫·生命无常》书,主人公面对的是人类最大的危机·争死亡。说到“无常”,这个词本来是佛教术语,说的也是人生无所不在的危机,失业、失意、失去健康;  相似文献   

9.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些难点,这里试加解释,除借用资料外,也谈点个人的看法。一、“三味书屋”的“三味”。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说:  相似文献   

12.
<正>"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如,陈志岁《纪念唐寅》楹联写道:"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陆游的《示子过》中有云:"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此外,"三昧"还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如,李肇《唐国史补》  相似文献   

13.
范文澜、张遵骝合写的《唐朝佛教》一书中由范文澜同志所写的《引言》先在《新建设》1965年10月号发表了。《引言》开头介绍了编书的经过,并说明了编书的目的:“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出版这本小册子,就是要揭露它在当时说的、干的都是些什么,史学工作者该给它一个怎样的评价。”又辩证了所谓佛教“在文化领域内曾作出不少成绩”的论点。如有人认为“艺术方面就有许多值得保护的不朽作品”。作者说:“佛教利用艺术作贩毒广告,艺术性愈高,流毒也愈大。作为艺术品,保护是必要的,但指出其毒害性,尤其有必要。”有人认为佛教在医学上也有贡献,作者指出医学“与佛学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说“羮藿”     
高语三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之“羹”,课本无注。“羹”在古代为何物?羹,先秦为一种带汁的肉食,和味的浓汤,又称羹汤。肉羹名臛,《尔雅·释鸟》有“枭鸱”条,宋代邢昺疏:“其肉甚美,可为羹臛。”这在古人不少著作中都有论述,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唐代  相似文献   

15.
说“汤镬”     
汤镬,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汤,古代是热水的意思,与现在菜汤的“汤”意思差距很远。镬,是一种无足的大鼎,类似于现代的大锅,鼎与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淮南子·说山训》篇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的话。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颜师古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镬”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后来也作为一种刑具。汤镬这种酷刑是把犯了死罪的人投入滚烫的水中煮死。汤镬也叫做镬烹。《汉书·刑法志》说:“有凿颠、抽胁、镬亨(烹)之刑。”颠,是头顶。胁,是腋下肋骨。亨即“烹”字。我们大家熟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理解? 据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之子寿诛邻云,是因为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故谓之“三味”。周遐寿则说“‘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为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许钦文先生也支持这种解说。  相似文献   

17.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18.
在孙悟空原型诸说中,“外来说”(亦即“印度影响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假说。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已经注意到猴行者与哈奴曼有许多相似之处,还由于《罗摩衍那》中有一位法力广大的“大梵天”,《取经诗话》中也有一位有求必应的“毗沙门大梵天王”,两者虽并非同一回事,但也未必毫无联系——大梵天本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介于正邪之间的神祗,在《罗摩衍那》中就扮演了一个反派角色。佛教产生后,大梵天被吸收为佛教护法神,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印度佛教中较有影响,但在中国佛教中  相似文献   

19.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出一种“儒佛合一”的中国化景象,则更是智顗在佛学上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会三归一”的方式进入天台宗,既是儒学的佛教化现象,也是佛教的儒学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学习的索取—建构性行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论学习观研究学习是动物和人生活中大量实现着的行为;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学习都有程度不同的研究。我国古代典籍从学习的经验出发,对之有直观的描述。《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字汇·子部》:“学,受教传业也。”对于学的同义词“效”,古代典籍也有经验的解释。《说文·部》:“效,象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