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应增设“侵犯债权罪”因长期不履行生效判决欠债不还,郑州市一些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目前面临被拘留的结果。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曝光了91名“赖账户”名单,同时对33名已被列入拘留名单的“老赖”进行公告。我国刑法有一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常被法院援引到债权债务关系中来。然而,这个法条的本义是维护司法权威,作为拘留“老赖”的法律依据,其实只是在打“擦边球”。盗窃几百元就可以定罪量刑,而欠债数十万、上千万,反而可以逍遥法外,这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对于这些恶意侵犯公民和国家财产的行为,刑法应增设“侵犯债权罪”。江西…  相似文献   

2.
论使用盗窃     
张晓丽 《大观周刊》2011,(33):70-70,32
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如窃占房屋、盗用耕牛、盗用电话帐号等,有的使用盗窃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所有权人的经济损失,已经由刑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使用盗窃行为,刑法尚无明文规定,形成刑罚真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法达到打击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目的。因此,极有必要对使用盗窃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有关使用盗窃的立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扬州市邗江区法院在江苏省率先实施量刑程序改革,量刑时被告和法官可以“讨价还价”。一被告人盗窃后,拒不认罪,庭审时得知此“利好政策”后,自愿认罪,获得减刑。现代司法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就在于还原被告人的尊严。作为刑事诉讼的主体,他有权在平等的地位下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辩护。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你在诗歌中写道:“女人是件凶器,再也不敢揣在怀里”。  相似文献   

5.
通说认为,《婚姻法》中简单笼统规定的“夫妻间的互相抚养义务”并不能作为刑法中作为义务来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夫妻间“见死不救”案例中,法院在判决中却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夫妻间负有特定的救助义务”为由判定不作为杀人罪成立。从道德上来说,对见死不救一方进行惩罚,符合人类基本的善良理念;但从法律上来说,对并不负有刑法上作为义务一方科以刑罚,却缺乏足够正当的依据与理由。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笔者试从刑法规定的作为义务对“宋祥福”案的判决理由与依据进行再思索与再探讨,深入研究夫妻之间救助义务的含义与内涵,期望通过笔者的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6.
陆娴 《大观周刊》2011,(31):95-95
“着手实行犯罪”出自九七年刑法第二十三条对犯罪未遂的规定,即“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着手实行犯罪”从立法意愿上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犯罪着手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刑法领域界具有争议的领域。因此,怎样给“着手”定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仍然是司法领域界值得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汉律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盗窃犯罪构成认定标准,确立了以赃入罪的盗窃犯罪惩处原则,出台了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具体司法执行措施,并通过比较严苛的盗窃犯罪防范制度,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汉代盗窃罪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霍欢 《兰台世界》2014,(2):54-55
汉律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盗窃犯罪构成认定标准,确立了以赃入罪的盗窃犯罪惩处原则,出台了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具体司法执行措施,并通过比较严苛的盗窃犯罪防范制度,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汉代盗窃罪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韦宏 《大观周刊》2012,(19):5-7,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购物、休闲和娱乐,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虚拟社会,经济关系也渐渐从实体社会渗入到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时,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盗窃、诈骗、侵占等行为也愈演愈烈,各种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层出不穷。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将刑法285条补充了两款,其中第二款的罪名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使司法实践在面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时有理有据。 但是,笔者却不认同该条款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应当将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纳入侵犯财产罪中。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内容、性质入手,充分解析侵犯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性质以及构成犯罪的四大要件,并论述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缺陷,并对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晓燕 《大观周刊》2012,(14):41-41
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有关醉酒驾车的入罪标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正确把握危险驾驶罪的构成条件。不应仪从文意理解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虽然立法规定追究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需以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为前提、但根据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的原则.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醉酒驾驶的责任追究,要注意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的衔接。这一声音随即被解读为”醉驾未必入刑”.引发了公众对于“若赋予司法自由裁量权将导致司法寻租司法不公”的强烈担忧.一场天争论就此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1.
于凯 《大观周刊》2012,(19):44-44
《刑法修正案(八)》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两种行为犯罪化,但是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罪,大家褒贬不一。为了更好的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危险驾驶罪中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以期促使危险驾驶罪在司法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辛子良 《大观周刊》2013,(4):39-39,46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现阶段的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呈现国际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同时带来的后果也更为恶劣。在现有的国际公约下和国内刑法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实践,但在刑法体系、恐怖组织认定和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的完善刑事立法,扩充刑法中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体系,不断加强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夏晓星 《大观周刊》2012,(43):88-88
鉴于一些不法分子组织未成年人从事扒窃、抢夺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称修正案(七)),新增了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修正案七对该罪客观方面的规定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的活动”,笔者试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储陈城  刘森 《新闻记者》2024,(3):97-112
当前网络暴力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刑法在应对此类案件时显得左支右绌。本文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理论和实务界将网络暴力型侮辱罪、诽谤罪的保护法益理解为单一、个人、轻微法益,导致刑法的关注程度大幅降低;网络暴力主体范围难以确定,促使“法不责众”刑事思维的产生;自诉人举证困难、司法协助不足致使自诉程序适用不通畅等。尽管理论界提出了增设新罪、出台《反网络暴力法》、全面公诉化,以及将网络暴力行为拟制为伤害、杀人行为等规制网络暴力的方案,但是均未有效针对网络暴力刑法治理乏力产生的底层逻辑,没有对症下药。合理提振刑法规制网络暴力的士气,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应明确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罪的保护法益为复合法益;划定网络暴力刑事责任主体为首发者和积极参与者;增强司法协助,畅通网络暴力案件被害人自诉程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犯罪成为妨害世界各国经济秩序的一大毒瘤。不仅各国立法和司法部门十分重视有关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各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特别是刑法学家,也极其关注经济犯罪的研究。从80年代后期始,为了为国家打击与防范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刑法学界加大了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力度,一批有关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的著作相继问世。1997年,我国立法机关对1979年刑法中有关经济犯罪与刑罚的内容进行了重要修订,这又为我国刑法学者深入开展经济犯罪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由我国著名刑法学家、武汉大…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取消9个死刑罪名的内容引起激烈争论。专家认为,根据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减少死刑不应该是立法上的直接消减而应该是司法适用上的严格控制:在死刑立法问题上,应该去“密室化”,让公众参与,进而消解争议。  相似文献   

17.
张靖 《大观周刊》2012,(28):60-61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的贷款诈骗案,因认识的分歧不能定罪或随意定罪的严峻现实,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在刑法规定的应有之意与现实需要之间苦苦求索,以求找到二者兼顾的平衡之术。以便于诉讼证明更贴近刑事立法的规定本意。认定贷款诈骗罪之关键在于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观认定上,这必需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方法。司法推定,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针对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认定难题,有必要运用司。法推定的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贾曙光 《大观周刊》2012,(47):88-88
被害人承诺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刑法理论中,将被害人承诺界定为超越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得到了我国很多刑法学者的认可,因此知晓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成立要件及权限范围、本质,将对具体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陈立 《大观周刊》2011,(22):274-274
目前学界对“次道德”的态度没有统一,甚至对“次道德”这个概念的合理性也存有质疑、我们应当对“次道德”做出严格的限定,并在此前提下寻求“次道德”与刑法基本理念的契合,认为“次道德”符合刑法的价值导向功能。并且,倡导刑法将“次道德”规定为刑法的量刑情节,完善我国的量刑情节体系,积极引导人们向善。  相似文献   

20.
新旧刑法与“扫黄”“打非”●徐海今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法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从事“扫黄”“打非”工作的同志来说,认识新旧刑法对“扫黄”“打非”的规定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一、旧刑法对“扫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