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入学择校问题,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最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实行以来,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住房,学区房价位节节攀升的问题,北京市教委领导明确表示正在研究"新政":北京市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约束,今后不是说在这买了房就能够就近入学。这一说法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入学择校问题,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从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入学择校问题,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
  最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实行以来,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住房,学区房价位节节攀升的问题,北京市教委领导明确表示正在研究“新政”:北京市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约束,今后不是说在这买了房就能够就近入学。这一说法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顾骏 《上海教育》2014,(15):65-65
继上海市静安、长宁等区出台抑制“学区房”炒作的招生政策后,近日北京市教委拟联手住建委等有关部门,就同“学区房”相关的问题出台措施,加强就近入学政策解读宣传,规范居住年限等条件标准,引导家庭就近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有专家认为,在当前“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出台具体政策加以应对,是政府责任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必要保障”。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4.
"就近入学"既是英美等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政策,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秉承的办学思想。"就近入学"的宗旨已经由最初的扩大入学机会演变为保障受教育者公平的入学机会,虽然限制了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但是最大程度保护了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平等权。针对就近入学与户籍挂钩导致我国学区房价格畸高的现状,本研究认为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该规定的合理性,而是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包括制定校区划分的基础标准、公开学区划分过程,从长远来看,均衡和优化教育资源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就近入学政策、学区以及优质教育资源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了天价学区房特殊的形成机制。从“理性经济人”、教育产品的外部性以及合理教育制度三个层面检视天价学区房现象产生的教育问题,采取完善就近入学政策、设立教育优先区、征收学区房购置特别教育税以及试行户籍与学区房相分离等措施,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一、英国中小学现行入学政策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英国中小学现行入学政策的实施状况 英国中小学常用的招生方式有以下几种:(1)就近入学: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根据学生家庭住址是否在学校招生片区来录取学生,公立学校是免费招收学区内的学生的。(2)家长择校: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的学区内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然后向学校提出申请,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媒体疯传北京某小学周边"学区房"暴涨到每平方米30万元的天价,"学区房"这个近年来热炒的话题再次让人焦灼。于是有人将之归咎为就近划片入学的"新政",即教育部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这一热炒的问题应该做些冷静的思考。什么是"学区房"?简单地说,就是依学校划定学区,位于学区内的房子。学区内学区外有时仅一街一墙之隔,为什么房子价格有天壤之别?一是学区内肯定只有优质学校、名校;二是被划入者可以直接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2014年进一步制定完善的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近上学,是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愿望。这样既可以省去车马劳顿的辛苦,孩子由此不用披星戴  相似文献   

10.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其目的旨在方便公民子女入学,遏制不合理的择校现象。"教育公平"作为该政策的核心诉求,主要通过教育机会公平补偿来实现。但是在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上预设的公平没有很好地实现,并引发了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公平现象。本文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非公平性分析,探寻走出不公正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其目的旨在方便公民子女入学,遏制不合理的择校现象。"教育公平"作为该政策的核心诉求主要通过教育机会公平补偿来实现。但是在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上预设的公平没有很好地实现,并引发了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公平现象。本文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非公平性分析,探寻走出不公正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项基本的公共政策。本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在政策的实际运行中如何相互作用导致政策偏移,促使"学区房"的形成。研究表明,政策制定和执行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不断地相互作用都可能使政策效应复杂化,单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就近入学"是国家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方便入学而颁布的教育政策。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儿童受教育机会平等,但实际情况是该政策在教育场域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困境,有违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择校热仍未减退;学区房依然抢手;学生渴望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未得到保障。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尝试对该政策在实施中出现困境的原因做出解释:第一,公共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私人资本发挥竞争作用;第二,教育场域中主体多元,场域游戏规则复杂,政策难以调控。在了解问题症结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2月18日《光明日报》)笔者认为,要搞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做好"同步功课"很重要。在我国,"择校"问题由来已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0,(10):7-7
为了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今秋开学,合肥市共有115所学校作为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所有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按“就近划片”的招生政策入学,享受同等待遇。图为大杨中心小学新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朱梦雨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谈初中入学改革1998年,北京市应届小学毕业生将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就近入学”的操作方法初中的“就近入学”,是建立在小学就近入学的基础上的。我市小学已实行就近入学多年,小学生一般是按照户口所在地到相对较近的小学登记入学的。但是由于中...  相似文献   

17.
张黎娜 《文教资料》2006,(27):27-28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一项小学升初中的入学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就学权利,而并非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相应地,学生应该有权利进行择校。所以,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问题并非完全矛盾,进行有特色性的择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扶持薄弱学校是有利于推行社会公正性和顺利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热播剧《虎妈猫爸》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强烈讨论,"就近入学"、"择校"、"学区房"、"素质教育"等热词又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上的向往成功与追求快乐,父母不统一;教养态度上是溺爱还是严管,代际有分歧;教育内容上的学习知识与提升素质,关系理不清;教育主体上的学校为主还是家庭为主,家校少沟通。我们应该统一父母思想,加强代际沟通,理清知能关系,增强家校联系,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社会的择校热,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其中,“多校划片”是 重要措施之一。推行“多校划片”,提高了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率,但是,这对缓解择校热的具体效 用究竟如何?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指出评价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成效应引入第三方评价,同时, 学区房价格可以作为评价各地义务教育均衡情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两会"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作为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谈谈我对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领导考虑的是教育的公平公正,出发点是好的。大家都以为划片招生比择校入学公平公正,大家想没想过择校入学为什么不公平公正,它存在了很多年是否有公平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