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校后勤研究》2011,(3):F0002-F0002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清华园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海内外学子的归来。在百年办学历程中。清华后勤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和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 29日,是所有清华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清华大学度过了她90岁的生日。今天,时间已带走了校庆的喜庆氛围,校友的音容笑貌却长留在春天的清华园,与母校一起历经新世纪春夏秋冬的更替,沧海桑田的变化。 无论时序怎样变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也不会改变:清华的“根”在中国,清华人的“根”在中国。摊开清华90年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的是清华人与祖国一起“自强不息”的身影,传播世间影响世人的是清华人“厚德载物”的风范,演绎着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清华的校风、学风及其精神内涵。清华成立以来,清华学子的心…  相似文献   

3.
清华精神     
◎八字校训民国三年冬(公元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这次演讲不久后便化作了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三句箴言“耻不如人”清华建校之际,正是国人从天朝大梦中惊醒之时,清华人以中国科技与文明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为耻;以清华不如西方一  相似文献   

4.
张立勇出生于赣南山区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读高二时,望着四处漏雨的土坯房,和终日为他和妹妹的学费发愁的父母,他决定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在南方干了一段时间后,他于1996年6月7日到清华大学第15食堂当了一名切菜工。第一次走进清华西南门,他感觉清华园真大,清华学子真幸福,自己真幸运。把清华园转了个遍之后,他明白了,贫富不能选择,可好不好学全在于自己。他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配得上清华的人。张立勇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他每天早…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是天鹅蛋,即使生在养鸡场也没关系。张立勇出生于赣南山区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读高二时,望着四处漏雨的土坯房,和终日为他和妹妹的学费发愁的父母,他决定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在南方干了一段时间后,他于1996年6月7日到清华大学第15食堂当了一名切菜工。第一次走进清华西南门,他感觉清华园真大,清华学子真幸福,自己真幸运。把清华园转了个遍之后,他明白了,贫富不能选择,可好不好学全在于自己。他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配得上清华的人。张立勇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  相似文献   

6.
《广东教育》2014,(2):F0004-F0004
2005年培养出广东省高考英语单科状元;2010年培养出北大学子 2005—2013年连续九年获得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2013年再次培养出北大、清华学子及一大批海内外名校学生  相似文献   

7.
从木板棚的土门槛到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到底有多远? 从一个贫家小孩到莘莘学子向往的清华学子,他靠的是什么? 曾经徘徊于失学边缘的他,在社会鼎立资助和艰难环境的锻造下,用坚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走向了高考的门槛,完成了人生长河中的一个质变。  相似文献   

8.
200学子汇京城 公历1996年2月6日,农历腊月十八,春节将至。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刚刚送走了回家过节的最后一批学子,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子:从全国各地来京参加成果汇报暨慰问活动的202名留学回国人员。 2月6日是代表报到日,从一大早,寂静的清华园便开始了热闹的一天,在代表们下榻的近春楼和甲所,洋溢着一派暖意融融的气氛。  相似文献   

9.
邵燕祥 《教育文汇》2004,(10):47-48
曾昭奋先生的《清华园随笔》是一本感慨的书。其中,核心的是从1994到2003这10年间,逐年为清华校庆写的10篇文章。无异于带着读者在清华园里走了一遭。  相似文献   

10.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大学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11.
学问清华     
岁月悠悠,逝而不返。作者透过历史的沧桑,以深沉的回忆,让我们仿佛看到其追求真理的执着之心。本世纪的初叶,一代人文大师荟萃清华园,使清华大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后来由于历史的变故,硕学鸿儒或被迫星散,或凄然作古,使清华园的人文学科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作者重回故地,感慨万千。可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又看到了故人“化鹤归来”的希望。请想一想,为什么“那一串串光芒四射的名字”会使清华学子们“无法自持”?你是否想发扬清华园光荣的人文传统,振奋其人文精神?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再后来,人们纷纷传说,那是一个长剑如花,白衣胜雪的年代……——题记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2004年6月10日傍晚,我走进老清华园,坡地草坪上新立起了一块校友捐赠的巨石,上面刻着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远处,大礼堂的穹顶沐浴在薄暮余辉中,  相似文献   

13.
地理坐标:北京 城市气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院校精神:实干与严谨 所在批次: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 历史文化: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迂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相似文献   

14.
在清华听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讲座是清华园里观念、知识、智慧交流和碰撞的前沿阵地,或日月光华,或琴剑争鸣,或激情飞扬,或语重心长,常引得场场爆棚,甚至有人攀窗而立。这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心的微笑、激烈的争辩是清华园里最诱人的一处风光。它不仅增添了校园精神沃土的内涵,而且让整个校园生机盎然。笔者虽来清华不久,但已经感受到那  相似文献   

15.
戚海燕 《师道》2004,(7):4-5
托福满分670分,清华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托福考了630分。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考入清华读博。初入清华园的我,闲暇时常在各大图书馆看书自习。清华有大大小小图书馆七个,分别为逸夫馆、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中心、建筑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18.
今后上大学:须自掏腰包──大学收费面面观张伟1994年9月1日前后,又一批年轻学子迈进了中国的高等学府。与往年大不相同的是:考上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37所名牌、重点大学的新生们收到的报到通知书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新生报到时一律要缴纳学杂费,最低是1...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教室里教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师所物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这样说,他著文回忆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清华园何以在季羡林心中有如此魅力,清华园的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清华大学精神的精髓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