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蜂窝猜想     
《家教世界》2012,(5):51
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的。他的这一猜想被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个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相似文献   

2.
蜂窝猜想     
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经过了1600年,美密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宣称,他已经破解了这一猜想。蜂窝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每片只有针头大小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竖直六面柱体。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及误差都非常小。6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墙之间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数学的人都很感叹:数学家是怎样找到的证明方法?这个问题在教材编写时都给忽略掉了。杨世明先生早在1963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猜想是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早在公元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pappus)就直观地认为,蜂窝的特殊外观是自然界工作效率最高的典型。佩波斯的预想通常被叫做"蜂窝猜想"。这一猜想直到1600余年之后,才被数学家证明是正确的,即承认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早在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的“蜂窝猜想”就认为,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经过了1600多年科学家们的努力研究,得出结论:这种六角柱状体的蜂窝,不仅消耗材料少,而且容量大.  相似文献   

5.
学习数学的人都很感叹:数学家是怎样找到的证明方法?这个问题在教材编写时都给忽略掉了。杨世明先生早在1963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猜想是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早在公元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pappus)就直观地认为,蜂窝的特殊外观是自然界工作效率最高的典型。佩波斯的预想通常被叫做“蜂窝猜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06,(6):77-77
世界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被破解,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臂怀东彻底证明了这一猜想。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3日宣布:“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7.
早在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的"蜂窝猜想"就认为,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经过了1600多年科学家们的努力研究,得出结论:这种六角柱状体的蜂窝,不仅消耗材料少,而且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06,22(3):27-27
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近日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6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这一猜想.“这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但最后一步——也就是‘封顶’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丘成桐说,“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这一证明意义重大,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学家杨乐说:“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给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两个猜想,一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  相似文献   

10.
一、页边太窄了与哥德巴赫猜想同样闻名于世界数学界,有一个以费尔马命名的猜想。由于这个猜想太出名了,人们常常称之为费尔马大定理。法国数学家普耶尔·费尔马并不是专业数学家。他学的是法律,是土鲁兹城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做过国会参事。但是他在数学史上的名声,更高于他做律师的名望。他十分热爱数学,经常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和猜想,与当时著名的数学家们切磋,他  相似文献   

11.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提出这道题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42年6月7日,他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2.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猜想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来的.内容是“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的和”.比如8=3+5,10=3+7,100=3+97……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个猜想.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十2”,被誉为“陈氏定理”,使我国在数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结果离摘下这颗数学是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不知最后这颗明珠由谁来摘取.费尔马猜想:又叫费尔马大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尔马提出的.内容是:“当n>2时,没有自然数a、b‘c满足a”+b…  相似文献   

13.
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现代数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证明广义的庞加莱猜想的人两次获得菲尔营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非常有趣的是,庞加莱提出他的猜想后,人们立即对它作了推广,后来,被推广的部分先后得到证明,庞加莱猜想自身却长时间“依然固我”,一直到2006年6月才被中国数学家最后证明.  相似文献   

14.
猜想是成功的先导,没有猜想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呼吁数学教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这对数学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曲“哥德巴赫猜想”,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至今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足见猜想的魅力.本文仅就数学学习中的解题猜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家哥德巴赫的猜想世人皆知,它激励无数数学爱好者为之奋斗.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猜想法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仅从以下几点发表浅见,望读者指正.1归纳猜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若干个别事物,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产生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一种推恻(或假设),即产生一种猜想,然后加以逻辑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1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先…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实验和猜想.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  相似文献   

17.
埃尔德什(1913年-1996年),匈牙利数学家。作为一位极具数学天赋的数学天才,埃尔德什3岁时已能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独自发现了负数。在大学一年级时,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给出了贝特兰猜想的一个初等证明。这一猜想,数学家切比雪夫已经给出一种证明,不过方法比较复杂。而埃尔德什的证明则简捷得多。对比两种证明方法,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多复变函数论与代数、几何、拓扑密切关联,是地道的主流数学.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学家于此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陆启铿院士有卓越建树.他关于施瓦兹引理、卡勒流形的研究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国际上称为陆启铿猜想,数学家研究它的热情至今不减.50年代他与华罗庚合作,系统研究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是多复变函数论的重耍成果.他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在数学物理.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吗?”至今这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瑞士大数学家伦哈特·欧拉(1708—1783),信中他提出了除2以外的每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的猜想.这是一个有趣的结论,对于他所考察过的每一个偶数都成立,但是他不能证明这结论对于所有的偶数都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万润龙 《教育文汇》2009,(4):28-28,27
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最近十分自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被他的弟子——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刘克峰教授和刘克峰的博士生弟子徐浩成功证明:这一成果得到了全球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因为这道难题已经让不少同行苦思冥想了1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