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竹笛演奏姿势、呼吸方法、口型、口风、口腔、长音练习、气息运用、竹笛的选择及笛膜的选用等方面,论述了竹笛不同音色演奏的方法及演奏音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竹笛演奏姿势、呼吸方法、口型、口风、口腔、长音练习、气息运用、竹笛的选择及笛膜的选用等方面,论述了竹笛不同音色演奏的方法及演奏音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杰 《文教资料》2007,(11):47-48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如何让学生把握好竹笛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演奏出好的作品和音色来,让学生对竹笛的音色有正确的理解和演奏方法。  相似文献   

4.
胡亮  王东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73-175
无论是在昆曲还是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当中,竹笛都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昆曲竹笛作为一门高深的伴奏表演艺术,它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韵味与民乐竹笛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演奏特点的异与同可从气息、运指、音色、演奏方法、表现内涵等几个角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竹笛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类,其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情感,传递思想。并能够通过音色为前提,展现世界多元化与变化性。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思想情感呈现非常重要,因此在此类艺术作品中应当加强情感饱满。本研究从乐曲本身角度出发,分析竹笛演奏情感内涵,音色所包含的情感元素以及竹笛演奏形式上的情感塑造等内容。通过对竹笛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探究对演奏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呈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帮助演奏者能够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表演素养与艺术水平。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音乐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的音乐素质教育中,竹笛音乐是培养和创造音乐思维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提高对音乐教育特有作用的重视是完善和发展现代音乐素质教育的前提.其中,为了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竹笛演奏的引进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分析目前竹笛音乐演奏技巧的基础之上,提出引入竹笛演奏中风门的控制规律,具体分析了音乐中竹笛演奏过程风门的大小位置和变化规律的特点,风门指竹笛演奏者上下嘴唇之间形成的形似扁平椭圆的吹气小孔.在竹笛演奏过程中,它的大小和位置不仅随竹笛的大小不同有所变化,随着竹笛音的高低不同也要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7.
音色,是中国竹笛的独特魅力之一。音色问题,在竹笛的学习过程中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进而影响到学习者后期的提高和跨越。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音色对竹笛艺术的重要性,以及从若千个方面谈论如何在学习中进行对音色的培养。从而解决人们在音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竹笛的类别、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三个方面对中国竹笛南、北两派的竹笛音乐进行了差异上的分析。探讨了南、北两派竹笛的演奏技法,风格融合的情况,得出了笛曲演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南、北两派竹笛风格的大融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竹笛是我国最古老、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中低音区音色田厚囫润,有着灵活多变的演奏技巧和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既可表现抒情委婉、柔美流畅的江南韵味;也可表现高亢粗扩、热情奔放的北国风情,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谁家玉衡暗飞声?敌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阐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动人诗篇,生动地描述了竹笛的艺术吸力。随着明清时期我国戏曲艺术的姿勃发展,竹笛成了很多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渐形成了曲奋与林奋两种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竹笛这一…  相似文献   

10.
曲祥,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是山东笛派的奠基人.多年来,他以山东民间音乐为根基,融合南北竹笛演奏之长,借鉴西方音乐理念和国外音乐元素,在竹笛演奏、创作、教学和传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山东笛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竹笛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