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了通电金属薄板裂纹尖端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金属薄板裂纹尖端的绕流将使裂纹尖端形成焦耳热效应,焦耳热效应能够使金属薄板裂纹尖端熔化并且形成焊口,并且半径将会显著增加,从而抑制了裂纹主干线的形成,遏制裂纹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2.
凸轮轴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裂纹.采用金相观察方法对形成裂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凸轮轴裂纹由夹杂物引起的磨削裂纹.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效线弹簧模型近似计算了含裂纹转动轴的自由振动基频。裂纹轴的横向位移看成是由无裂纹轴的横向位移和由裂纹引起的附加位移的叠加。具体讨论了裂纹深度、裂纹所处的位置以及裂纹角对轴自由振动基频的影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4.
裂纹故障是影响生产生活和设备安全运行的一大因素,裂纹检测实验对于检测技术应用和裂纹故障信息获取具有重要意义,但领域内缺乏对检测实验的系统性归纳与剖析。该文对当前代表性的裂纹检测实验方法进行了分类比较,针对裂纹信息介绍了定位、形貌和深度的检测实验,从先进传感器、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应用等3个方面探究了裂纹检测实验方法进展。最后根据国内外裂纹检测实验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在裂纹扩展方向检测、误报漏报及实验与实际工况贴近程度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从实时动态、远程无线和多故障耦合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裂纹检测实验方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利用分形理论对天然鳞片石墨电极裂纹的分析研究,给出了计算裂纹分维数的方法,得到裂纹的分维数与强度的关系,裂纹的几何特征由裂纹能来决定,当断裂能大于表面能时产生裂纹,天然鳞片石墨电极三次结构与裂纹分维数相关,界面粘合与均匀压制是降低分形维数的关键,是提高强度的技术核心。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的模拟功能,对轧辊的裂纹尖端开裂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在将裂纹尖端区域细化的基础上,得出含表面裂纹的热轧工作辊两个裂纹尖端的开裂模式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轧制深入以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出现了裂纹尖端局部塑性区以及材料局部的卸载情况,使应力强度因子K以及J积分之间不再满足在线弹性过程中的换算关系形式。  相似文献   

7.
应用MTS试验机进行了贝氏体钢轨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利用Paris公式分析了贝氏体钢轨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可以利用Paris公式获得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计算指定应力强度因子幅下裂纹扩展速率。  相似文献   

8.
在RMT-B型岩石力学试验机上,对预置倾斜单裂纹的大理岩板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预置裂纹在荷载作用下闭合面摩擦系数及裂纹倾角对裂纹扩展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设定摩擦系数后,预置裂纹倾角大于45°时,同样应力水平下裂纹面上有效剪力Q明显趋大;在达到相同有效剪力水平下,预置裂纹倾角大于45°时,所需应力水平值变小,此时预置裂纹倾角为开始裂纹扩展的最不利方向。分析表明,大理岩板中最不利裂纹方位角介于45°~67.5°。该大理岩板材中预置裂纹倾角为60°时,更容易发生裂纹扩展。此外,大理岩板承受单轴压缩时,裂纹扩展与裂纹倾角方向还和裂纹面上摩擦系数相关。裂纹扩展由裂纹面上有效剪力引起,其断裂过程为I-II复合型。  相似文献   

9.
在航空装备修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支撑梁裂纹故障,影响飞行安全。为探索裂纹发生的机理,从支撑梁结构形式、受力形式、失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裂纹产生的原因。制定了修理措施及工艺方法,完成支撑梁裂纹故障的修复;通过对该起支撑梁裂纹故障修理方法的研究,探索适宜的修理手段,积累了修理经验,确保航空装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缸套裂纹事例,浅析了主机缸套裂纹的原因,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阐明了在轮机管理中预防缸套裂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压富气输送管道要求发展管道钢的裂纹尖端张开角的测试方法。采用准静态的撕裂过程和长裂纹扩展长度试件,进行了X70管道钢的裂纹扩展试验,用摄像机跟踪拍摄裂纹扩展全过程,从获得的照片上直接测量出裂纹扩展全过程的CTOA值,分析了裂纹扩展中的断裂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韧带厚度越小,越容易获得稳定的扩展过程,且稳态裂纹扩展的CTOA值随试件韧带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太厚的试件不易得到稳态扩展过程。韧带厚度为4 mm、8 mm试件的稳态的裂纹扩展阶段分别为7.6°、11.3°,裂纹扩展长度与韧带厚度比在4~25、4~10之间。  相似文献   

12.
裂纹顶端的扩展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断裂力学和塑性力学对裂纹顶端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裂纹顶端塑性区内方向应变能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此概念上的裂纹扩展准则,引入裂纹顶端临界扩展本征区概念,消除了应变能积分中的奇异性。与其它裂纹扩展准则的比较结果表明: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裂纹扩展准则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LZ50车轴钢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连铸和模铸LZ50车轴钢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得到了两类LZ50车轴钢的疲劳裂纹扩展曲线。采用Paris公式和另一种全范围表达式研究了两种铸造工艺下LZ50车轴钢的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aris公式仅能描述LZ50车轴钢疲劳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规律;全范围表达式对LZ50车轴钢的全范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描述较好,且得到的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与试验曲线得到的门槛值接近,相对误差小于3%;连铸LZ50车轴钢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门槛值低于模铸LZ50车轴钢,其疲劳裂纹扩展性能不如模铸LZ50车轴钢。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参量热力学方法讨论弹性—理想塑性体的裂纹扩展,主要在下两方面有更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一是对弹塑性断裂力学中的各种能量关系作出了统一的整理,讨论了弹塑性裂纹体的裂纹扩展和塑性变形的驱动力与阻尼力,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准则表达式以及能用于弹塑性柔度标定的计算公式。二是以中心裂纹体为例,分析了裂纹扩展的热力学稳定性条件,明确弹塑性裂纹扩展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全局性条件是不能满足的,然后转而结合具体的极限势函数方程来讨论恒位移状态下满足稳定性的局域性条件的各有关情况,区分出裂纹失稳扩展—止裂、明显稳定扩展(撕裂)和缓慢稳定扩展三种情况,并举例给出了应变—裂纹长大和应力—应变的计算曲线。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20,(2):93-98
以腹板带贯穿型裂纹的过焊孔细节为对象,研究焊接细节应力强度因子的参数敏感性。基于ANSYS建立了三维断裂力学有限元模型,采用四分之一节点位移法分析了裂纹前缘各点的应力强度因子,探究了几何参数和裂纹长度对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裂纹前缘各点的应力强度因子受焊脚尺寸的影响较小; 2)裂纹前缘各点的应力强度因子随腹板板厚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影响显著; 3)裂纹前缘各点的应力强度因子随翼缘板板厚、过焊孔半径和裂纹长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方坯出现的角部裂纹,通过对裂纹宏观形貌观察,同时采用SEM对裂纹微观形貌和裂纹内部物相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结晶器精度和保护渣性能不佳是导致角部纵裂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相同的反复张力下,研究V形切口圆条表面裂纹的疲劳扩展规律。研究方法:1.构建V形切口圆条模型(图1),基于线性二次元将模型表面离散成一个个网格点(图2);2.以AZ-6A-T5镁合金为例,利用J积分计算应力强度因数,利用NASGRO裂纹增长率模拟裂纹的疲劳扩展;3.通过研究不同的裂纹纵横比和对应的应力强度因数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裂纹的扩展。重要结论:1.在裂纹扩展时裂纹纵横比的初始值对断裂形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裂纹纵横比对疲劳负荷寿命的作用比缺口半径更加明显;3.当裂纹前缘演变成一条直线形时可观察到不稳定的裂纹扩展;4.裂纹深度一定时,断裂纵横比越小,疲劳负荷寿命越短;5.当裂纹纵横比为0.6-0.7时,出现了不稳定的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热机荷载作用下含功能梯度材料涂层的裂纹弹性底层条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边界条件,假设裂纹面上的温度降低是由通过裂纹的控制热传导的因子造成,利用傅里叶积分变换,将热弹性混合边值问题转化为一组奇异积分方程,奇异积分方程组可以利用Chebyshev多项式逼近方法近似求解.给出了温度、位移场和热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几何参数下裂纹表面标准温度的分布,并讨论了裂纹位置和热弹性非均匀参数对Ⅰ、Ⅱ型裂纹尖端标准热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底层厚度不变时,梯度涂层厚度对裂纹表面的温度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梯度涂层厚度的变化对底层的裂纹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梯度涂层结构热机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磨削裂纹,不仅影响工件外观,还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磨削裂纹的产生机理,并提出防止和减少裂纹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等离子喷涂涂层显微组织图片构建有限元模型,准确反映孔洞、裂纹等缺陷在涂层中的实际分布特征。利用LS-DYNA有限元方法计算拉伸过程中涂层内部的应力变化,以最大主应力作为涂层材料的失效判据,模拟裂纹萌生、扩展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喷涂过程中在陶瓷层内形成的横向主裂纹尖端是拉伸过程中裂纹扩展的萌生点,裂纹在扩展过程中与原有缺陷相互作用使得扩展的裂纹发生了分叉以及偏转,真实再现了裂纹扩展引起涂层失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