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学生作文语言艰涩,感情苍白,内容空泛,言之无物。与学生交谈,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要么感到没材料可写,要么感到有感受但难以形成文字,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究其原因,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素材太少,触发不了创作灵感,产生不了写作兴趣,这就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墙。“博闻强识”、“厚积薄发”,重视积累指导,是排除这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  相似文献   

3.
现在大部分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痛,感到无内容可写,写起来要么空洞、乏味,要么就是胡编乱造,写出虚假作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作文的积累、构思、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还把握不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简单谈一些看法。一、作文的积累方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素材的积累,写作就只能放弃。材料不够,捉襟见肘,硬着头皮做下去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相似文献   

4.
提起作文,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每到作文时,大多数学生都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了应付“差事”,他们不是照搬作文选,就是东拼西凑乱堆砌,结果是要么千人一面,要么文不对题。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文这一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作文的思想负担很重。往往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这些学生拿起笔来,总是望眼欲穿,咬烂笔杆,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几行字来。即使勉强完成,要么是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要么是东拼西凑,前后不连贯。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7.
武书锋 《成才之路》2011,(33):61-61
许多学生都有“作文难”这样的感觉,要么无话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出现了许多编选作文、“假话”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广泛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的积累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当前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痛,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胡编乱造,绞尽脑汁也没憋出高水平作文.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们积累的写作素材少,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往往也言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进入小学中年级以后,往往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于是,作文中学生要么以流水账应付差事,要么以假话、空话、套话来完成任务。时间久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和生活体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下队到各学校听课,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要么字数不够,要么抄袭,要么文不对题,主次不分,要么文句不通.对此,我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杜绝以上问题,达到提笔有内容可写的目的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熟悉生活,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才能使他们的真情自然流露,更有魅力.生活积累越丰富,作文时越容易从积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作文材料.相反,积累少了,学生作文时就要冥思苦想,感到苦恼,把作文当做一种负担,害怕作文.要丰富生活积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王树芳 《考试周刊》2011,(19):66-67
许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作文时总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生活面窄,导致写作内容贪乏,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累材料。下面是我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11):63-6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得好坏是学生是否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由于教无章法,学不得法,从而导致作文成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部分学生提及作文要么就是无话可写,寥寥几笔草草交差;要么就是记流水账,毫无美感可言。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积累,词汇存储不够,其次是缺乏教师指导,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临到下笔无从写起。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写作、有话可写,进而爱上写作、快乐写作,从而学会写作,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姜锋 《甘肃教育》2020,(3):122-122
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公认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感觉脑子一片空白,要么是无话可写,要么是不知如何表达。很多学生在写文章时都是在写流水账,写作的内容比较空,且文章也没有真情实感。为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教师往往是让学生进行各种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能力、观察能力,以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项有目的的综合能力训练.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总有一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当上作文课时,他们就会心里紧张,老师给出作文要求时,他们要么皱着眉头觉得无话可写咬着笔杆发呆,要么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由怕写作文转为喜欢写作文,并写出具有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呢?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惠珍 《考试周刊》2012,(20):55-56
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就要让学生先学会欣赏作文,然后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联系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关键。一、亲身体验,流露感情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话题的活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另外,作文教学时多采用直观教学。如教学《我最喜欢的植物》一课时,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先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颜  相似文献   

17.
山区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城里的学生来说要差,他们的见识不够广,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点.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感到没东西可写,肚里空空,没有材料.笔者在批改作文时总感到学生作文无话可写,即使硬写出来也大同小异,缺乏鲜活的写作材料;更让老师伤心的是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农村有着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亟待师生们共同挖掘.如何使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提高山区农村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最难教的是作文,学生最难写的也是作文.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平时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就会感到头疼.每次写作文,学生都像是在服苦役,时间一长,写作文就会变得讨厌作文.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作文的思想负担很重。往往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这些学生拿起笔来,总是望眼欲穿,咬烂笔杆,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几行字来。即使勉强完成,要么是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要么是东拼西凑,前后不连贯。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比较可行。首先,要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东西,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浅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江苏潘忠香一、向生活要内容,使作文言之有物"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没东西写"。没东西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胡编乱造。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东西可写不等于没有生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