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19、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的妇女意识与来华传教士的中国妇女观有着密切关系,美国传教士的妇女研究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妇女观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教士对中国妇女的观察具有负面、灰色的特点。受时代所限,父权制理论的桎梏也使其对中国妇女的观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近代与鸦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就必然面对如何对待鸦片贸易的问题,绝大多数美国传教士站在人类道德和基督伦理的高度,对其加以坪击和反对,并且发表了诸多言论,进而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决策。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5.
卜凯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的身份由美国来到中国安徽宿州(当时称宿县),1920年受聘于南京金陵大学,在宿州工作生活了近五年.其间他深入农村和农户,了解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状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进行选种实验,推广美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由一名农业传教士转变为一位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6.
花华圣经书房系19世纪中叶来华美国传教士在华设立的第一个翻译出版机构,为外来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华进行西学翻译传播活动提供了地利人和的用武之地,它经过数十年的迁徙演变,发展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翻译出版机构,在晚清翻译史上不但有开来华美国传教士编译出版书籍之先河的作用,而且是晚清译坛一支不可小视的长盛不衰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 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8.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兵分三路向南京进犯.在日军兵临南京城F的危机时刻,美国传教士却毅然决定留在南京.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城里的十多个美国传教士竭力保护中国难民生命财产、阻止日军烧杀淫掠、向外界揭露日军暴行,谱写了一曲壮烈的人道主义圣歌,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平民女子。1870年。浙江鄞县(今宁波)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被送往美国学医。4  相似文献   

10.
宁波是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而"兴办医院,治病救人"是传教士接近中国社会下层阶级的有效办法。为此,由传教士创办的医院在宁波接踵而起。宁波华美医院是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的教会医院,是美国浸礼会在宁波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基地。该院自创办以来适应中国国情与地方社会特点,同时得到了教会组织以及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成为近代宁波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医疗机构。不仅为提高近代宁波人的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而且推动了近代宁波人对西医乃至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1.
1830年2月,作为第一个被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与雅裨理同行到达广州。而后,传教士卫三畏和医生伯驾也先后于1833、1834年来到广州。基于基督教拯救全人类的伟大教义,他们想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观动机,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办与西方传教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传教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发挥了推动作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所办的登州文会馆被称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同时也是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都具有突破性与里程碑性质的影响。狄考文之所以会成为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先驱者,既是由于当时历史潮流的驱动,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读书     
《北洋之始》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美]著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为有益的著作,它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是一个外国人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前后的中国的认识。书中,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廷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此外,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有着重大影  相似文献   

15.
1895年,美国在华传教士金多士于出版关于美华书馆前五十年回顾与在华传教士印书馆活动的著作《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该著述分期论述美华书馆(前身花华圣经书房)前五十年的活动变迁,勾勒出美华书馆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贡献;介绍8家在华传教士书馆的情况与大英圣经公会书社等圣经书社的出版活动.金多士《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记录的史料信息对人们认识在华传教士报刊及其印刷出版活动,进而认识中国近代出版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眼科医局,这便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之久的著名教会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批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间,美国的传教事业即跃居西方各国之首位,美国传教士人数占西方来华传教士总数的三分之二上。因此,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局之举,作为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初期活动之一,便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17.
从深闺走向世界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乃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出国的平民女子。 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留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从日本转到美国学习医学。4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设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郭卫东 《教育学报》2007,3(3):91-96
特殊教育是世界入近世以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一大表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中实为前驱先路。先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夫妇创“澳门女塾”,部分以盲女为教学对象;继而,是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于1874年在北京建瞽叟通文馆,开启近代中国正规盲教育的门扉;再有,是美国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夫妇于1887年在登州设聋哑学校,创中国最早的近代聋哑教育机构。自此,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近代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入世界上残障人数最多的国度。  相似文献   

19.
从1840年中国近代化开始,外国传教士逐渐感兴趣和专注于探讨和研究中国国民性格问题。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除了对中国人性格做了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外,也充分挖掘了中国人性格中的积极的价值。他以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偏见主张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这引起了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的强烈愤慨,但同时也受到了鲁迅等关注民族反省的有识之士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传教士来华传教。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过,"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时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1]113。由此可知,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从文化上征服中国,这势必会对晚清的中国教育制度造成冲击。本文将从传教士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两大方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