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基于此,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在翻译美学理论尤其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的指导下,对古诗词叠字的翻译译本进行评析,以期从中学习一些叠字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于英文电影来说,一个优秀的译名往往是其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翻译界的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对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通过具体译例来探讨“三美”原则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的翻译观,是他在翻译李清照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诗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现了"三美"原则,译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相媲美。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字"青"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多样的含义。本文着重分析中文小说《边城》中"青"字的不同蕴含,以金介甫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两个译本为参照,探讨汉语多义词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在源语含义确定的情况下,"青"在不同译本中的英文对等翻译相对直观和统一;当中文含义模糊时,英译分歧出现,这种差异以译本形式体现了语言内涵的发展变化。对源语以及源语文化理解深刻才能准确把握翻译策略和词语选择。  相似文献   

6.
徐姗姗 《海外英语》2014,(7):137-138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结合。该文将从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告别词·莫伤悲》的不同译本与原诗的比较来浅析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常以浓缩的方式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的命名艺术在人物的塑造中起着特殊作用,它们或刻画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揭示作品主题,或暗含讽刺意味,在小说审美价值中占重要地位。文章从"三美"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人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人名英译时"三美"的缺失与再现。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中,"厚翻译"为译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作。本研究从理雅各《论语》出发,分析其中"厚翻译"的表现形式,探讨理雅各"厚翻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许渊冲先生有关诗歌翻译应该遵循的“三美论”原则,即译本既要再现原诗意美、音美,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形美。采用例证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许渊冲、唐一鹤、孙大雨三人的《枫桥夜泊》译本。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却不一定准确,很大程度上缘于诗歌翻译的困难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如何运用"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2.
冯艳飞 《现代英语》2023,(16):91-94
《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厚的思想背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尤为重要。从事诗词教研的叶嘉莹说:“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1]。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杨宪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案例,探讨译者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根据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采用省译和增译翻译方法,可较高程度上还原诗词之音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基本实现诗词之意美;采用直译或者重构法,译文大致可以做到诗词之形美。文章旨在探索在诗歌翻译中更好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丽丽 《海外英语》2013,(15):156-157
好的品牌名称是打开顾客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国外化妆品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译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妆品的主要功能是美容,消费群体又以女性为主,因此,品牌译名必须具有美感,符合女性的审美心理。鉴于此,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翻译原则也可以作为翻译化妆品品牌的重要标准,对于化妆品品牌名称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诗歌翻译也不例外。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使“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以网络流行诗IamAfraid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创造性叛逆”中“三美”的影响因素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19,(3):90-93
从"达如其分"以及戏曲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三个英文译本中谐音双关的翻译,经研究发现,译文主要采用了等效翻译、转换翻译和部分翻译三种方法。就可表演性而言,等效翻译最佳,转换翻译次之,部分翻译则失去了表演过程中的诙谐幽默感。  相似文献   

16.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英文诗歌也伴其优美的译文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读者的喜爱。该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理论基础,选用托马斯·纳什的著名诗作《春》为语料,从音美、意美、形美的角度赏析原诗以及对比研究两个中译本。研究发现,相对于郭沫若的译文,李云启的译文更为成功,其成功之处在于遵循了“三美”的翻译原则,即遵循了押韵和节奏的“音美”,遵循了意义、意象、意境的“意美”,遵循了风格、诗行长短的“形美”,非常巧妙地展示了原诗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选取相关文学翻译文本中"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实例,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二者都属于"个性化"的翻译,从本质上都是对原作的"创造"与"叛逆",只是"创造"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叛逆"的方向、目的、归宿各异,从而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19.
"厚翻译"是文化人类学在翻译领域的扩展,对中国古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刘殿爵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厚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所作。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本体论是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文章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完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