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放学经过校门时,一个陌生的男孩焦急地对我说:“老师,能不能借我十块钱?”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借。见我满脸疑惑,男孩子说:“我找别的老师借,都不肯。我的钱掉了,我家离学校很远,妈妈在家里等我……”男孩子简直要哭了,还拿出校徽给我看,以表示他不会赖账。我没有看他的校徽,掏出十块钱给他,说:"十块钱对我是小事,但希望你会还。"第二天,这位男孩来还我钱,我说:"谢谢你。"他惊愕地望着我,我解释道:"谢谢你没有辜负我的信任。"后来男孩每次见到我,都会主动问好--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者陆正兰在其著作《歌词学》中提出“歌必有呼应”的观点,认为“呼应”是歌词的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其与诗的重要区别所在。那么作为古代歌词的唐宋词是否亦如陆正兰所说?值得关注。本文选取大量唐宋词,分析发现唐宋词确存在呼应结构,主要结构形式有:问答式呼应、排列式呼应、“兴”式呼应、比较式呼应。又有歌词与音乐的呼应,主要体现在音乐呼唤歌词、歌词呼唤音乐两方面。由于:词诞生于歌筵舞席的场所;词乐问的相互需要;词乃为歌唱而作;因而:歌词呼应结构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双宾语作为语法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式,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双宾语中的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格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实指与虚指的情况,提出"吃了他三个苹果"作为双宾结构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师讲复杂单句中的双宾语,先阐述了双宾语的定义,接着分别介绍了两种动词带双宾语的情况。 一、含有“给予”意思的动词可带双宾语,如“给、告诉、教、问、送、寄”等。例如: 我送给他一本字典。(其余例句略) 二、含有“取得”意思的动词可带双宾语,如“收、买、租、取、借、偷、要”等。例如: 1.我借了他一本字典。 2.他租了这家像馆一架照像机。 3.老师收了这个班一叠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双宾语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动词都可构成双宾语结构,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运作机制不同,双宾语结构与进入其内的动词会有不同的互动,所以会带来差异。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观察到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会对动词的配价进行增容或对动词的词义加以压制和修改。而在英语的双宾语句中,句式对句中主要动词的意义、使用和论元结构则具有临时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8.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9.
该文认为,主持人主持呼应应有与主持人搭档、与嘉宾演员、与受众的多个向度的交流.两个以上的主持人联袂主持,主持人之间要分工有序,配合默契,形成和谐的搭档关系;主持人"心中"有受众,能产生语言的反弹感,达到与受众的呼应;运用"想象听话人的反应"的训练方法,可产生目光的交流感.通过列举不同角度的生动的主持实例,作者进行了点评式分析,对"主持呼应"语言的两种艺术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作层次分析,学界分歧很大,主要有两种观点:1.二分,2.三分。而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认为要获得对双宾语结构层次全面的了解,必须对双宾语结构进行内部的组形分析。本文运用组形语法的有关理论对双宾语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双宾语结构内部的组形方式有三种情况:1.扣合,2.拼合,3.糅合。因此,各类双宾语结构也应据此作不同的层次分析,而不应只是单纯地作“二分”或“三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河南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的一类文标杆作文。通读全文.有以下两点突出优点: 一是思路清晰,行文合理,结构严谨,呼应标题。作者在行文中围绕一条主线“为祖国自豪”展开,开篇引出事件,接着分别从国家有心系人民的好总理、有伟大的母亲、有积极奉献爱心的民众等角度来阐述为祖国自豪的理由,结尾自然得出结论“自豪!我的祖国!”,呼应文章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2.
方芳 《华章》2009,(17)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呼应艺术,即在教学中导语与结语或前后两个环节互相呼应、相辅相成,以激发学生愉快心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艺术.无论是课堂前的精心准备,还是课堂中的即兴创作,良好的呼应艺术都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达到沟通、融会、共振状态,从而成就教学的完美.  相似文献   

13.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以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  相似文献   

14.
徐杰先生和陆俭明先生分别根据语义的同指关系和语义的指向问题论证了"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语结构.详细分析他们的论据,可以看出,在理论上和语言事实中都不能认定上述两个(类)句子是双宾语结构,因此,在语法研究中,对语言现象进行理论论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岚 《四川教育》2006,(5):38-38
编辑视点:开课与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与其他环节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美。突出哪一方面,或者生搬硬套,或者无过渡、无呼应,都是把教学结构肢解的行为,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与结课是一堂课的头和尾,要有,但不能过露,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孙悟空要融入人群,只有包好猴头,收起猴尾,人们才不会喊“妖怪”。教学的一个境界是所谓“设计有痕,而教学无痕”,所以,了解了开课和结课的本质,还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做到藏头不露尾。  相似文献   

16.
双宾语作为语法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式,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双宾语中的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格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实指与虚指的情况,提出“吃了他三个苹果”作为双宾结构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的形式美中生成"音象",以"文"容"言",以"文"超"言",使得"言"不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内容和"立象以尽意"的一部分。在"并置呼应"象形(立象)表意原理的作用下,"音象"在言声的"时空和构"之舞中,隐微地传达出逻辑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此非非此"的曲致深韵。  相似文献   

18.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 ,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 ,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 ,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 ,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 ,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生成语言学、配价语法和认知语言学都对双宾语句倾注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对于双宾语句的界定和分类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结构原则和配价原则紧缩了双宾语句成句的条件,而构式原则则通过整体意义传递放宽了双宾语成句的条件。本文透过双宾语句的路径意象图示,找出界定和区分双宾语句的标准——转移性,并根据动词转移性的纯净程度,区分了双宾语句的原型和范畴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