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翻译策略和用词风格两方面对比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徐迟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了原作的句法结构;王家湘主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更加着眼于文字的流畅自然,必要时改变了句子的结构。在用词风格上,徐迟的译本含蓄典雅、隽永恬淡;王家湘的译本平实自然、轻松活泼。两个版本各有美妙之处,但纵观全局,笔者认为徐迟的译本更能传递出原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3,(A5):15-18
本文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的四个中文译本,分别为徐迟版、王家湘版、田伟华版和孔繁云版译本,选取了译本章节标题及一些片段进行对比赏析,分析了不同译本对同一情况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效果,总结了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原因,以及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陈莹 《考试周刊》2010,(29):36-37
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首次由徐迟翻译到中国。迄今,《瓦尔登湖》在中国已经有十几个译本。徐迟的译本被视为经典译本并影响了后来的众多译本。本文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方法,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考察徐迟是如何实现其翻译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自《美国文学丛书》始,《瓦尔登湖》在中国流传甚广,先后多家译作,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其间各译本的话语运用、句式语意、个人风格、都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瓦尔登湖》。为了更好地了解《瓦尔登湖》,走进瓦尔登湖,各译本之间的区别与不同值得探究。本文将以徐迟、王光林、王家湘三个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意象从源语向目的语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和译者所处的文化体系,而此过程中译者对意象的接受和表达与原作者当时创作意象的主观情思往往不可能完全叠合,所以在文本汉译过程中,源语意象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分化,从而产生意象汉译的不同类型。本文将《瓦尔登湖》置于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探讨诗人兼翻译家徐迟在《瓦尔登湖》意象汉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享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表现在二十余年间,我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重读一次,同时还不断购买各种中文译本和收藏不同时期的版本。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徐迟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出版)是最出众的,算得上是经典性的译本;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作者着眼于译入语文学体系,以客观描述的方法,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对译本作向心式文本关照(extual analysis)。解读徐迟在翻译过程之中是如何将外国文化语言系统中先进的东西输入汉语主体文学系统中,揭示出译者在两个不同文学系统之间的交互活动中是如何扮演文化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基础,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长干行》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为切入点,对庞德,许渊冲,韦利三人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三位译者是否较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转换.同时分析了三个译本的异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与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减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诗歌审美偏差,使富含中华文化的唐诗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3,(2):114-115
书名《瓦尔登湖》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译者徐迟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时间2009年6月定价25.00元"什么时候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好呢?这本从19世纪以来一直畅销的书。"小浣问我。"一口气读完,然后放在床头,每天读一两页。特别是像明子这样的人,最应该好好读。"我说。前不久我刚给明子推荐过《瓦尔登湖》,我也借机重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18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的《瓦尔登湖》,到2004年已诞生了150周年。全世界又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以致掀起了自然生活之风的新浪潮。而在中国,我们不难从图书超市中看到不同译本的《瓦尔登湖》醒目地汇聚在一起,成为让人动容的一种风景。从《瓦尔登湖》不断地被翻译出版行销的特有现象,不难…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的翻译上改写较多,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简略。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三种动态性特征:(1)译诗形式影响译诗词语的转换;(2)译者的诗学观决定采取何种译诗形式;(3)诗外策略阐释译诗正文和诗内策略。  相似文献   

16.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伦理选择.出版以来广受翻译家青睐,诸多语言翻译版本层出不穷.其中梁遇春的汉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策略,对梁遇春的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维度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是个难点.因为很难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全一致,但事实证明双关语是完全可译的。本文选取了《瓦尔登湖》徐迟译本中的几处双关语的汉译,对其进行分析,并探求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遭遇生态危机的时代,《瓦尔登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译本是徐迟先生翻译的,但对照原文审视这个译本,我们发现原作中许多重要的生态思想未能很好地表达出。本文的目的绝非苛责前人,而是要揭示出《瓦尔登湖》中蕴藏的生态思想,这不仅是生态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的需要,也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普及生态意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李甜甜 《海外英语》2014,(14):133-134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的杨宪益译本与威廉·莱尔译本,并进行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两位译者的不同版本是受译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青年翻译家李继宏翻译的《追风筝的人》深受国内读者的好评,本文将通过比较台湾地区译者李静宜女士的译本和李继宏的译本,来分析后者译文得以受欢迎的原因;并提出是否翻译应大量使用归化手法以迎合读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