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夏衍是一位独特的剧作家。他的剧作展示出一种表面平静无波而内在紧张激荡,表面简单平淡而内在复杂丰富,表面分散跳跃而内在却集中有序的散文化的话剧结构特色。夏衍剧作散文化结构的成因在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统关学意境的影响,使其剧作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在平实的叙事中流溢出动人的诗意,而诗意又升华为一定的哲理,既深化了剧作的内涵,也增强了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一把双刃剑。从艺术创作方面来说,改编的兴起源自于原创力和想象力的匮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改编的影片从一个新的角度宣传了文化。电影在对小说的改编中努力地将小说中的过去表达为现在,于是改编就不仅仅是媒介符号的转化,更是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转化。电影通过改编延续了这种时代性,为小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姜文热衷于小说的电影改编,几部非著名的作品经姜文之手得以在电影中广泛传播。小说在影像中的传播要遵循电影的规律,同时,导演在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姜文导演在将小说搬上银幕时,非常重视改编中的表演要素。  相似文献   

5.
夏衍、田汉、曹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文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禺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夏衍、田汉、曹遇都是中国现代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家。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遇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识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电影《暴雨将至》是一部有着现代剧作结构的优秀电影,在世界电影殿堂中占有重要一席。一直以来,国内对这部电影的研究侧重于现代电影理论分析,有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文章从剧作结构和人物设置两个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元素,由此探讨影片在文化诉求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在分析中可知剧作结构和人物设置都是导演实现其文化诉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9.
李贺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9-130,133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梁》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别性,希望《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能遵循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沿袭电影改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因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而成为电影改编史上一部标志性的作品.然而,电影(祝福》表现的主题与小说(祝福》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小说文本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改编者所秉持的再创作原则与指导思想、改编者的自我风格及其对作品的个人解读以及文学和电影表现的异同等等,都是形成文本表现和电影表现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作品以隔岸审视的姿态和视角观看中国现代史,展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华丽光彩。本文以饥饿、集体、英雄与爱为视角,阐述严歌苓作品独特的“后革命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民初引进域外戏剧的潮流中,胡适是继王国维,齐如山而卢的又一前驱,他注重西方戏剧名著的解读与舞台艺术的观摩,力求为新剧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然而,这位最早解读,评价莎士比亚戏剧原蓍前驱,到上世纪末仍被摒于中国莎学殿堂之外,他于民初对西方社会问题剧的研治,现代主义戏剧的接纳,也长期落在研究研究者的视域之外,示涌获得应有的历史评价,本文意在探讨胡适留美期间对于西方古典和近现代戏剧的选择,汲取,及其在推动中国戏剧理论批评从古代向现代转型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前期,新的西方流派和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拓展一片新的空间。闽籍作家杨骚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话剧创作的一员,他的创作尤其是早期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较大,充满了唯美主义色彩,使他的剧作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魅力,也扩大了中国文学艺术家的视野,活跃了艺术思想,蕴含着各种文学因素和各种艺术观点的碰撞、交流和渗透,推动了"五四"个性文学的发展,加大了中国与外国文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论李健吾成熟期话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是李健吾话剧创作的鼎盛时期。数量众多 ,创作风格稳定 ,艺术特色鲜明 ,标志着作家创作的成熟。健吾剧作以开掘人物灵魂而别具价值 ,塑造众多的性格迥异、文化内含丰富的群体形象 ,填补我国现代文学为人生艺术领域的一个空白。变革中国戏剧情节结构的传统方法 ,发挥性格推动戏剧情节的西方艺术优点 ,表现为错综复杂的线索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使剧情大开大阖、想落天外 ,大大强化艺术感染力量。与曹禺一样 ,李健吾是推动我国话剧成熟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应予以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话剧巨匠历史寂寞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6.
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类型,自从诞生以来对我们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近些年来,传统媒体的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等越来越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排斥,而影视剧之中的植入式广告凭借它新颖的营销模式和诉求方式,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影视媒体广告的新的演绎平台,为广告主和媒介双方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严复研究在意识形态及海峡两岸现实需求的感应下,学人参照历史,将现实的影子照在严复的身上,比照严复在晚清社会将西方学者的思想理念投影到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中.历史与现实的反衬在思想史研究上特别有魅力.鉴于此,解读严复译著,一直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热点、难点.史华兹的宏观探究与黄克武对严译《群己权界论》的个案探讨实际上是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两者的重叠与分歧反映了研究者的现实感、学术时空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对严复译著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制约及促动的内在联系.研究者与文本解读的距离昭示的学术得失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明治初期的日本,面对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和外部欧美列强压迫,亟须用全新的思想唤起人民的觉醒,以促使日本人民加入到建设近代化社会的行列。加藤弘之在自己早期的政治学著作中,接受了西方传来的近代化政治观念,大力弘扬人民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近代日本的民权运动和民本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闽籍近代学者与莎士比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及辜鸿铭对莎氏及其戏剧的译述、评论,与最早引进莎士比亚的林则徐,蔚成了闽籍近代学人与莎氏关系的一道亮丽的戏剧文化景观,也见证了闽籍思想家、学者在中国莎学创始期的卓异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有着很深的"疾病情结"。长期的疾病体验和强烈的济世愿望使他成为了乡村平民的痛感器,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疾病和残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成为结构作品的核心。以疾病作为关注人类生存的切入点,阎连科揭示出河洛地区广大乡民在疾病困扰下的伦理传承和变异。这些疾病叙事作品浸润着他对底层弱势群体强烈关注的情感,体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