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英国作家德拉梅尔的笔下,米勒小姐的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男性作家笔下的“天使”或“魔鬼”范式,而是“天使”与“魔鬼”多元共存的“新女性”形象。米勒小姐在与男权制的漫长抗争中,十分珍视“姐妹情谊”的构建,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何谓“魔鬼词典”?请看一个词语的注释———“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这种释义,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它形象地说明了“固执”的危害,一语中的、极为精彩。像这种运用想象对词语所作的精彩解释,我们称之为词语的“魔鬼意义”。将每个...  相似文献   

3.
庐隐的小说《父亲》以别具匠心的双重性别叙事,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恋父妾的反封建故事中寄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讽刺性地模拟并拆穿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天使/魔鬼”式塑造的心理内幕;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成功利用这一策略,对制造这种女性形象的男性“强者”神话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二作利用戏拟手段、尖锐地揭示中国男权伦理文化反人性实质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女性主义研究对于“戏拟”策略应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6.Havethedevil’sownluck大走红运。直译为“拥有魔鬼的运气”,这是西方人的传统思想,他们认为魔鬼本身创造命运,他们干什么都会成功。7.Swallowsomeone’sline.轻易相信花言巧语。Line在这里解释为“钓丝”,在头脑里很容易出现“把鱼饵和钓丝一下子吞进去”的具体形象。swallow是一下子吞咽的意思,指“对别人的话完全信以为真”。8.Notstandthelightofday.立即露出马脚。直译为“耐不住白昼的光线”。在黑暗的地方还可以敷衍,但在光天化日之下,缺点便暴露无遗啦。9.awhitelie善意的谎言。这是一个巧妙的表达方法,在英语中,white是纯洁。…  相似文献   

5.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已有不少同志进行过研究。本文想从人物、词语、结构这个教学系统出发,谈一谈语文美育的新做法。一、加强人物分析,以美的形象去启发学生的美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以语言为手段,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的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形象教学,运用作品中美的形象,启发他们美的感知,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悼念了烈士,寄托了哀思,在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的同时,为读者塑造了爱国青年刘和珍这一美好的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沉着勇毅”、“殒身不恤”、“欣然前往”等细节描写,让作者所刻画的友爱团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爱国青年刘和珍这个美的形象活动起来,从而冲撞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成群的乌鸦飞上天空,于是,天黑了。“我一定要出去吗?”“当然!”“可是,我怕……”“怕什么?”“怕魔鬼。”“呵呵——你自己就是一个魔鬼啊。”  相似文献   

7.
笑话一箩筐     
家庭主妇一天一个男人在路边捡到一只瓶子,他拿起来擦了擦,突然,一个魔鬼出现了。魔鬼说道:“我会给你你最想要的东西。”男人想了想,说:“我想要一份特殊的工作:一份从未有男人成功过的又没有男人敢于尝试的工作。”于是,他被变成了家庭主妇。  相似文献   

8.
“魔鬼训练”风靡全球,它是一种外化型的逆向“挫折”训练,吸收了全球成功学、组织行为学的最新知识,通过对人的超强度训练,挖掘和开发出人的潜能,触及人的灵魂,使之达到新的成功高度。经过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魔鬼训练”已从简单的意志力培训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训练模式。“魔鬼训练”魔力何在?本文试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去解析魔鬼训练开发潜能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中国这个国度苦难历史的反思力作。作家怀着忧国忧民的承担,探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文中以倪吾诚和三个女人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为背景反映了资本主义与封建家庭的极端腐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改造中国文化形态的艰巨性。同时塑造了在这种蜕变期里,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和痛苦,更塑造了静宜、静珍、庄氏这样几位悲剧的女性,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尤其对静珍这一悲剧人物地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造成静珍及其命运悲剧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走近“魔鬼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魔鬼训练”的起源与发展“魔鬼训练”起源于日本,开创人名叫大江白内城。大江白内城带着他的学生,赤裸着身体,在北海道一处荒凉的山谷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用西伯利亚寒潮带来的猛烈风雪来训练自我的意志力。在大江白内城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先具备坚强的意志力,而这种极度残酷的的训练方式是修炼自我意志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其训练方式的残酷和近乎不近人情,舆论就将其命名为“魔鬼训练”。后来,这种训练方式渐渐引起了日本企业界的关注,并加以改造,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训练中。“魔鬼训练”在日本企业界大…  相似文献   

11.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12.
副主教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读者大多从他身上看到的是淫邪罪恶的情欲,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克洛德内心的情感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角度来解读他的情感世界,从中可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象,而是令人同情的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  相似文献   

13.
十七岁的烦恼上帝来了,魔鬼也来了。像一个美梦连着一个噩梦,上帝将我们带入“十七岁的花季(高中)”,魔鬼却赋予我们“维特式的烦恼”。维特的烦恼只有一个绿蒂,而我们有无数个“绿蒂”。  相似文献   

14.
汪媛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57-58,62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塑造了三类形象:即以上帝耶和华为代表的神,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以撒旦为代表的魔鬼。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三类形象构成的三组形象关系以及三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1926年5月16日,鲁迅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22日发表于《语丝》,副题曰“野草之十四”,后收入《野草》一书。此文与《野草》中许多篇什一样写梦境,大部分篇幅是记一个“魔鬼”的话,这“魔鬼”说他统治下的地狱是“好地狱”,而一旦“人类”战胜了“魔鬼”,“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地狱里的鬼魂将更加不幸,云云。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日本,魔鬼训练营创办之初,许多大企业的领导人都参加了。经过一百天的训练,他们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这天,总裁们纷纷驾驶着自己的豪华轿车,来到指定的聚会地点,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等待着魔鬼训练法创始人,被他们敬若神明的“老魔鬼”,为他们颁发证书。“老魔鬼”只做了简单的演讲,回答了几个问题,就宣布典礼结束。其结果令人失望。满怀希望而来的总裁们,怀疑自己受到了欺骗。在走出礼堂时,外面下起了雨,“老魔鬼”第一个冲进雨中,而且,步履坚定,神态自若。有人提出要将他用车送回去,他严肃地回答:“不!”他大声说道:“…  相似文献   

17.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理论,凝练而形象地概括出审美静观的上述特征,与审美静现在内在美学精神上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女孩“晓晓”,漂亮,聪明,富有想象力,人见人爱。但在她的心中有一片抹不去的乌云,那就是害怕看电影。对大多数孩子而言看电影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晓晓是个例外。每当她走进电影院,影片开始播放,面对周围漆黑一片,那些逼真的音响与画面,那些电影故事情节以及惟妙惟肖的电影人的形象,都会让她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此时此刻,仿佛电影中的一切突然都变幻成了“魔鬼”。而这些“魔鬼”紧紧地包围着她。极度的害怕,迫使她立即逃离。以至于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敢再走进影院。  相似文献   

19.
芊芊说要给大家讲魔鬼和魔镜引出的故事。老拳师耳朵背,没听清,就说:“小鬼也戴蛤蟆镜?太离谱了吧?换一个!”可大家已经被芊芊吊起了“馋虫”,不让换。老拳师耳根软,看大家一闹就妥协了。魔鬼造魔镜一个魔鬼造出了一面魔镜,他洋洋得意。这魔镜厉害呀:美好的东西被它一照,就缩作一团,渐渐化为乌有;丑陋的东西被它一照,就会放大,看起来比原形还可怕。最美的风景在这魔镜里就像煮烂了的菠菜一样令人恶心。如果你有一个雀斑,它可以扩大到盖满你的鼻子和脸。魔鬼用这面魔镜来作弄人,觉得非常开心。魔鬼想了一个主意,办一个学校——让更多的魔鬼拿…  相似文献   

20.
丁红问:《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呢? 一是为了突出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比如第二次描写:“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时,她始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前面的微笑温和与后面的黯然泣下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她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没有丝毫的气馁;面对引退,她看到了潜藏的危险,充满忧虑以至于泣下。通过对比,强调了刘和珍的心胸开阔和远见卓识,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