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创造,时时有创造。”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良好情境。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情境,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最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戈尔曼说:“情绪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既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水平,我们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和个性的,在人的发展潜能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要尽量为不同禀赋的学生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学好的、要上进的”,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我谈几点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科中的创造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把创造与发明联系在一起,把创造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等同起来,认为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中小学生谈什么创造?现代创造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潜能,我们所谈的创造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发明创造什么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创造力。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是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  相似文献   

7.
曾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啊!学生的体内积蓄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发挥创新潜能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跳起来,唱起来!如何让学生大胆地跳起来,唱起来呢?教学中要注意:一、挖掘文本资源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创新素材,如课文内容需补充的空白处,文章的意义储蓄的地方,文章的意义分歧较大的地方,引发学生争议的地方……这些都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多抓住这些“引发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勇于标新立异,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大脑贮存知识的“仓库”作用,片面地训练学生的记忆功能,而忽视大脑的创造潜能。创造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30年来人类知识的增长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人生有涯,学也无涯。一个人学习无论如何勤奋,都不可能学尽人世间的所有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基础观”———适度的基础观。我们不能因为过分重视“双基”而削弱甚至牺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基础好、能考试,…  相似文献   

9.
张国建 《现代语文》2011,(11):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里的“创新”和“实践”就是强调创造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创造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二十一世纪,时代呼唤创新,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他说明了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主旨是排除各种阻力,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尽可能挖掘出来。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如何正确处理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是前提,是基础;“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结果,是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樊伶俐  孙启文 《教育》2014,(10):50-50
柏拉图说:“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有资料显示,人类大约有90%至95%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挖掘。笔者学校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个性自强发展”办学理念下,以“培养有自强心的世界公民”为育人目标,从学生的“向需性”出发,以“自立、自知、自信、自尊、自胜、内圣”为内容,推出了《学生个性自强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创造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下面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使自己惊奇     
每一个人的内部都具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当科学的问题:“你一生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尹恒俭 《小学生》2011,(1):21-2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  相似文献   

16.
顾燕萍 《中学教育》2008,(12):55-59
曾经摘录下这样一段话:“整个教育应当建立在对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从而借助人的生命力量,借助教育的原动力,使之变得更加省力高效、精彩纷呈。”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有适合的岗位,有工作的热情,其生命力量就被激活,潜能就有喷涌的可能。作为校长,在教师潜能开发中又担当怎样的角色呢?也许可以用上这样一个词语:生命的牧者——激活教师生命力量的人,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科学开发就一定会转化为巨大的创造才能。从本期起,我们新辟“创新作文评荐”专栏,专门发表初中生的各类文章,可以是平常习作,可以是考场作文,也可以是竞赛稿、演讲稿、班报稿……无论是单题单篇还是一题多作,只要有鲜活的创意,我们都举双手欢迎。热切希望同学们踊跃投稿,热切希望老师、家长们友情评荐。本刊将于年底组织评奖。预祝大家获大奖!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早期创遣潜能的高低,而早期创造潜能的获得又与早期智力的开发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密切相关。父母怎样了解孩子的创造潜能呢?请您仔细阅读下面的测试项目,在“很明显”(4分)、“明显”(5分)、“比较明显”(2分)、“不明显”(1分)这四种答案中,  相似文献   

19.
张其志 《教育探索》2000,(11):13-14
创造是人的天性。“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 50万年与环境斗争所流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1]“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征” [2]。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都拥有潜在的创造才能,但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和精心的教育,儿童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得以生长。如果儿童的创造潜能被压抑、被束缚、被埋没,儿童的创造性便会枯萎、凋谢。因此,“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应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 [3]。  我国的近现代教育,可以说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