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美莹 《新闻窗》2010,(4):100-100
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展开的专题报道。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记者都要面对。人物报道作品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把人物采访透,触及人物的灵魂,采访出他(她)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提炼出其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要把人物写得深入细致,不能不谈到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2.
与采访对象交流,倾听其发自内心的讲述,对人物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物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面对“市井小人物”时,更应讲究采访技巧,想方设法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只有这样,报道才会变得鲜活、生动而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电视可采访资源包括可采访事件、可采访话题和可采访人物。本文分析了目前电视新闻节目选材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如何开发利用可采访资源尤其是可采访人物资源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5.
崔亦宁 《新闻传播》2012,(6):234-235
新闻记者的采访要素有很多,最基本的包括: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事件、人物、细节等等,在掌握了详细信息的情况下,重点是要厘清层次,全景递进式地呈现给电视观众。很多做了多年的记者,经验丰富,采访可以做到全面深入,但遗憾的是,一些成熟记者在采访时还是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我希望记者能着重培养自己以下几方面能力。一、记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为什么把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放在一起说,  相似文献   

6.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侯蕾 《军事记者》2006,(11):17-17
对于一名新人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写稿件,而是如何得到采访对象的理解支持。由于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不同,所以,面对采访的心理和态度自然就不一样。如果采访前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采访时就会碰钉子、吃“闭门羹”。因此,要针对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进行采访。一、尊重型。绝大部分采访对象是这种心理。他们相信媒体宣传的功能,愿意配合采访,并尽可能地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这类采访对象,礼节周到,态度端正,思路清楚,表述准确。面对这类人,要十分珍惜,应该礼尚往来,热情回报,千万不可出现漠然或者随便的行为。否则,就会让他们失望,降低他们的热情,从而影响后面的采访质量。二、敬畏型。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多,或者是自以为地位低下,有人微言轻之虑;或者担心新闻事件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曾经与新闻媒体发生过误解,担心媒体报道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采访中,他们常常表现出若即若离、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等行为。面对这  相似文献   

8.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于新闻工作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的新闻事件的发展瞬息万变,这就决定新闻工作者始终要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只有以"万变应万变",才能牢牢把握住采访工作的主动权,使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0.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1.
所谓现场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去观察、访问、体验、感觉现实生活。现场采访要求新闻记者最大限度地加强现场观感,撷取富有人物、事物、景物之具体形状和姿态的形象素材,即便是事后采访,也要着力引导采访对象尽可能地回忆他们所目击的事物当时的情状,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中受众心理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3.
张良箭 《新闻传播》2010,(8):124-124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也是记者提炼新闻事件的精髓、反映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升华编辑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采访前的准备成功的采访对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采访前应初步掌握新闻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等信息,了解当次报道相关的方针政策,以便准确掌握宣传口径,体  相似文献   

15.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6.
学会倾听     
黄炜 《视听界》2008,(2):110-110
从事人物专题采访的记者或许会有这样的困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把他们写活、写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15.问:为什么人物采访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答:人物采访要全面了解人物,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成绩和缺点,以及他和周围群众的关系。只有对人物有全面了解之后,写作的时候才能掌握好分寸,使自己褒贬适当,立于不败之地。人物采访要有重点。要抓住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本质的东西深入挖掘,抓住有新意的东西谈深谈透。重点明  相似文献   

18.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提问要详细具体。新闻作品中的生动之处来源于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  相似文献   

19.
张婴 《视听纵横》2002,(5):83-84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帮助》栏目的一名编导,从《帮助》栏目开播之日起就一直和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众打交道,以前曾做过农村栏目——《田野的风》,主要也是侧重于人物类的节目。我觉得在这类节目中,人物采访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都离不开人物采访,尤其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节目中,更要进行大量的人物采访。因为从知情人物或新闻人物那里获取的新闻材料最直接,最具体。但是我们平时也会发现有些人物采访空洞、套话,缺乏深度,似乎说不说都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人物采访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到底怎么样的人物采访才能吸引人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能揭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想法的采访,以及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采访是最有魅力的。在形式上,电  相似文献   

20.
张新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151-151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们合伙进行的一种采访方法。它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合伙分工协作进行的采访。作为企业报的记者,灵活运用和掌握好"普尔"采访法,在企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才能不落俗套,把新闻写得有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