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丽 《考试周刊》2012,(40):26-26
求新思变,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不可或缺的助推力。我省新课改的推行,正是贯彻执行这一精神的具体方案。在落实这一方案的过程中,选修课的功能解读及实践处理是横亘在众多一线教师面前一道鸿沟。现我就如何跨过面前的这道鸿沟谈谈见解。 一、选修课的功能解读  相似文献   

2.
江南秋韵     
雪枣 《班主任之友》2004,(11):56-56
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说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达夫先生是性情中人,一生多历坎坷,笔下多抒心底愁情悲绪,自然欣赏北国“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了。其实江南的秋,它的韵、它的味,就正在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中,在不是春光而又似春光之间。对于江南的秋韵秋味,我是从我上学时窗外的那丛美人蕉开始领略的。这丛美人蕉在春天开始抽芽,夏天绿肥红艳,我常在窗下听雨打…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中有一组经典的对比,那就是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四组比喻性的对比,要研究它突出的是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就得搞清楚这四对喻体所指向的本体。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已有多种说法。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多角度表达了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现被收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该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中,作者连用四个比喻性的对比来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大为逊色。那么,“黄酒之与白干”等四对喻体的本体是什么呢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关于项羽的文章总共选了两篇,一篇是必修一的《鸿门宴》,另一篇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项羽之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对其刻画人物之方法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是肤浅地认为司马迁在着力刻画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也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不果断导致了楚汉鸿沟的形成,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6.
培训让我懂得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能力上,还是在个人业务水平上,都是一个佼佼者;培训让我懂得"上好数学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在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培训让我决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总之正像段钟嵘老师所说的:"培训只是起点,离开才是真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必须带给学生们以巨大冲击,网络成为一种异于传统的个人思考、生活、学习、工作及行动方式,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三道令人优虑的网络鸿沟;老师与学生的鸿沟,以昨日的教材教生活在未来的学生的鸿沟,家长与孩子的鸿沟。  相似文献   

8.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笔优美,情味深厚,被誉为散文名篇。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基于散文写实的特点,习惯于从字面理解,认为该文所写之秋就是北平之秋,"清""静""悲凉"即是北平之秋的特点。但若从写作背景、北国之秋实情和作者经历等方面来考察,该文所谓的北平之秋,多是江南之秋的变幻。一关于《故都的秋》的创作经过,在郁达夫该时期的日记中,有许多记录。1934年7月16日,郁达夫  相似文献   

9.
我于1982年秋首次为中文系学生开设选修课古文字学,以后每两年重开一次,至今已讲授八次。每次开课一般让两个年级的学生选修,先是三、四年级,后来是二、三年级。有些以前未有机会修习古文字学的研究生及进修教师也随班听课。由于是选修课,学  相似文献   

10.
自从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以来,探究选修课的课堂模式从未间断,因此如何选择选修课的模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高中选修课的教材处理应有别于必修课,选修课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究,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滇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下面以选修课解读苏轼为例,探寻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足音三记     
在天高云淡的秋,在清凉爽洁的秋,在万物成熟、丰收的秋——听一曲秋歌,于足音三记中觅成长之足迹,让你我——我们,所有曾经的小孩都沉醉在如秋般静美丰实的文字中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职教理论界与广大实践工作者围绕如何构建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以不断满足未来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人们提出的多种课程模式中,设置选修课的理念(包括限制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 设置选修课,尤其是设置任意选修课(学生自主选课),不仅是课程模式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结合我校教学改革实践就如何设置任意选修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设置任意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我校从1995年开始研究学分制,1998年秋正式…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特别是实验选修课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如何吸引学生喜欢实验选修课,并通过实验选修课的学习有所收获,这是摆在我们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选修课学习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数字鸿沟是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视野中“数字鸿沟”的概念、特征以及成因的解读,探讨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的因素,澄清“数字鸿沟”的概念,分析其发展阶段和成因,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文本解读多用一个尺度对文本进行贴标签式的概念化分析。为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沟通的桥梁,笔者借助孙绍振先生"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与"同类比较法",以还原情境式的多样化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咀嚼文中"字字关情,句句揪心"的精彩细节。以此还原《秋天的怀念》中三重秋境:史铁生人生之秋、母亲生命之秋、史铁生重生之秋,引发其"好好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学之美     
“正像画家和诗人的模式一样,数学家的模式也必须是完美的;正像色彩和文字一样,数学家的思想也必须和谐一致。优美是第一关,丑陋的数学在世上无永存之地。”英国数学家哈代的这番话令我震惊,也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从前总觉得数学枯燥无用,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给人以实用性,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疑问。而现在抽象的数学的艺术也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从2006年秋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一轮三年过去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解读文本、执教选修课等方面接受了严峻的挑战,读书学习的紧迫性增强了,备课量加大了,备课组活动主动了,问题、困惑也更多了.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9.
美与丑有界限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吗? 我想共实美与丑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向应该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20.
某日,我在校门口遇见一群大孩子,她们亲热地叫我“杨老师”。一晃,孩子们都已经是大学毕业了。其中一个孩子,站在我面前,朗声地背诵着《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