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因是其自述经历,所以尤受研究者的关注.从元稹的生平来看,他一生热衰于政治,在婚姻上,他需要通过“巧婚而致显通”.唐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与豪门大族的联姻会成为士子宦途的阶梯,这也是他抛弃旧时情人莺莺而婚高门之韦氏的根本原因.元稹并非那种薄情寡义之人,对莺莺的离弃显然成了他人生最痛苦的事,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他利用了礼教这一男权话语,将罪责推在了莺莺的“自荐枕席”上.元稹既想追求理想婚恋又不得遵循严峻现实,表现了其在情与礼的矛盾中痛苦复杂的爱情心理.  相似文献   

2.
元稹的<莺莺传>是经过作者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写小说文过饰非,以达到自我疗救的解脱目的.文章对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稿》中指出,唐传奇诸作者中“所作不多而影响甚大,名亦甚盛者”是元稹。虽然他的传奇只有《莺莺传》一篇,但无论当时或后世,取材于它而创作的诗词及戏曲,只有李朝威的《柳毅传》可以与之比敌。元稹的《莺莺传》产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末至二十一年初。在《莺莺传》的篇末,元稹已明确地作了交待:“贞元(甲申)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予于静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相似文献   

4.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唐代传奇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可以说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同时又是最聚讼纷纭的了,历年来吸引了大批唐传奇研究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磁力所及,连那些并非专事古代小说研究,甚至并不研究文学者也“下海”议论一番。吴伟斌也是因研究元稹其人其诗而“跳槽”到《莺莺传》的研究领地,接连发表了《〈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载《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载《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和《论  相似文献   

6.
对元稹<莺莺传>爱情悲剧的认识,学界一直采纳社会学分析方法,认为张生因婚得仕而对莺莺始乱终弃.遗撼的是这种结论带有较重的主观臆测成分,难以完全令人信服.从人物精神性格分析来看,崔张的爱情悲剧源于二人的性格差异,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暗示张生的疑惑心理,以至于最终在疑惑中寻求突围与逃避.  相似文献   

7.
莺莺是元稹昔日情人的小名,元稹<莺莺传>末所载应该可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莺莺为假名的证据似嫌不足,因此其说实为非谛.  相似文献   

8.
莺莺是元稹昔日情人的小名,元稹《莺莺传》末所载应该可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莺莺为假名的证据似嫌不足,因此其说实为非谛。  相似文献   

9.
为莺莺正名———论元稹笔下莺莺形象兼评“娼妓说”之失欧阳江琳元稹《莺莺传》一直是争议颇多的唐传奇之一,除了作者本身所造成的文章思想局限外,崔张二人的形象也与后世出入颇大。人们已习惯于《西厢记》中良缘仙眷的美满结局,将莺莺定型为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自...  相似文献   

10.
《莺莺传》中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元稹的诗、传奇的文本内证,难以动摇。元稹同韦丛结婚前,与类似莺莺型的女子,有过一段恋情,这一恋情使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恼乱君心三十年",《莺莺传》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先贤时哲据此研究元稹生平思想,卓然有成,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1.
莺莺人物心理浅探──兼论莺莺形象的文化意义安小兰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著名的篇章,其主公崔莺莺也被认为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她的身上,热情与庄重、主动与迟疑并存不悖,双双成为其性格的显著特征,并交织体现在她的爱情生活中。对于莺莺这一...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于朋友前大发议论,称莺莺为尤物,而自己能够忍情,及时抽身,遂免遭祸患,并赚得“善补过者”的好名声.“尤物”一说,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翻开历史画卷,尤物论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里,有它独特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并引起后人深深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15.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16.
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元稹的艳诗颇引人瞩目,可以说其诗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艳诗的成就。但是,人们往往将他的这些诗歌理解为他对于往日恋情的无限回忆。本文作者认为,元稹艳诗的内涵并不止如此,这些艳诗表明的是作者“入诸娌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之义。这些艳诗是元稹对生活顿悟之后一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是对于“爱别离苦”的认同,是对于“苦空无常”的反面解释。本文将从元稹艳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元稹诗歌中关于禅的顿悟来证明本文作者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时期,传奇的创作盛极一时。元稹的《莺莺传》一出即广为流传,受此影响,温庭筠亦作《华州参军》,在借鉴《莺莺传》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突破,展示出其别样的“史才”、“诗笔”与“议论”。纵然《华州参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囿于礼法之风的浓厚和国人的接受心理,此篇小说终未能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9.
三董解元扩展了莺莺的故事、丰富她的性格,却有不少地方出“格”。王实甫的再加工,则使崔莺莺更接近于元稹笔下的同名形象。接近并非叠合,而有点如哲学家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即呈螺旋形式的上升。元棋写莺莺“贞顺自保”,却又伏着一股“不能自固”的潜流。  相似文献   

20.
谈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段启明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公认的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见王世贞(曲藻》。它所敷演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莺莺传》(元稹撰)。在这篇小说里.“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