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客家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沿途迁徙地的影响,又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形成的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经典.宁化牌子锣鼓是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又是客家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社会基层,渗透于宗教信仰、寿庆习俗和民间游艺等客家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对本区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民族地域音乐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3.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地处宁化西陲,是客家先民北往南来的中转站。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文化传统,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宁化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风俗从这里延续。客家音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现今在宁化石壁一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从老人到娃娃,都能即兴而发,唱上几曲地道的客家山歌。随着客家人的不断迁移,民歌的形式也带有一定地域文化而不断被人们传诵。宁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北方中原古音的风格,又有南方楚音的格律,山歌比兴生动,贴近生活,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故宁化曾有"山歌县"之称。2005年,宁化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的曲艺形式。关于客家古文的渊源,一直未有可靠的说法。文章以客家先民南迁始发地的传统音乐为参照物,与客家古文进行音阶类型、旋法、音调特征、调式类型等音乐形态各方面的对比,对其源流探寻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区流传着众多的民间打击乐,其中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的"千金锣鼓",流传广泛,影响较大。通过对其初步的田野调查,发现"千金锣鼓"在演奏形式、用乐场合、构曲方法、师承之道及用乐观念上,均体现出大别山民间打击乐的特色,"千金锣鼓"是了解文化边缘区域民间音乐传承传播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锣鼓     
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之一。是一种管弦乐和打击乐合奏的大型合奏形式。盛行于南方,如苏南的"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十番丝竹锣鼓";浙江奉化的"划船锣鼓";广东潮州的"潮州锣鼓"以及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的"十番锣鼓"等。其特点是管弦乐器并用,打击乐器非常丰富,特别是在锣或鼓的种类上有许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城市民间软槌锣鼓进行调查研究。结论:运城民间软槌锣鼓的发展受到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文化的影响,经过多种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而形成了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民间鼓艺形式;运城民间软槌锣鼓的传承与保护要发掘最原始的形式内容,保护现有的形式特征,更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打造软槌锣鼓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和持续,各地客家县市都充分抓住机遇,争先发展本土客家文化旅游业,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拥有着丰富的客家资源,可发展却处于初级阶段,远低于其它客家县市的发展.本文从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浅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发展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带动GDP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扬州运河文化滋养下的邵伯锣鼓小牌子,流布于江都邵伯镇及其毗邻的杨庄、真武、樊川、仙女庙等乡镇地区。本文从邵伯锣鼓小牌的渊源形成,艺术特征,生存现状,传承传播等方面对其梳理与探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有待振兴的当下诉求,极力呼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对邵伯锣鼓小牌子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客家文化旅游区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区。客家祖地文化是闽西北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祖地。RMP分析理论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优劣势明显。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应重视旅游产品主题性创新开发,加强RMP结构优化策略,以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武威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民间乐舞,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其服饰特征、表演特征、民俗特征、人文特征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武威攻鼓子的艺术审美特征,意在突出武威攻鼓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客家山歌风格变化的差异很大,呈现多样化特征。从产生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来看,客家山歌具有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风格;从客家人生存环境看,客家山歌表现出婉约柔曼的南方民歌风格特征。客家山歌多样化的风格特征,与它所受的文学、语言、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心理格局、情感表达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研究。客家民间文学内涵丰富多彩,它一经诞生就与客家劳动人民结下不解之缘。通过研究可以知道客家民间文学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又是如何指导与支配客家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从而深刻领会客家民间文学与客家人文精神的密切关系和对它研究所具有的较强社会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广州的越秀山多年来活跃着客家山歌的表演活动,形成了广州的一大人文景观。客家山歌本是产生于乡村的民歌艺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进入大都市,存在于都市中的客家山歌既保持了传统的自娱性和民众性特质,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他娱性、时尚性特征以及新时代的特点。它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身处异地的客家人的文化归属和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7.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的海州五大宫调,因历代以曲牌连缀体的形式传唱,故又称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音乐形态分类,可分为典雅华丽的大曲和通俗明快的小曲两大类;按其结构又可分为单支和套曲两个系统.套曲中有一种集曲,它是用若干曲牌的部分乐句、甚至一句或半句连缀而成,腔调转换自如,连贯如一,被视为江苏牌子曲中的绝唱.海州五大宫调曲目有百首以上,其中反映当地民间故事和民间风俗的曲目最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