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许之所  李岩 《现代语文》2007,(2):104-105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名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2.
何晖 《现代语文》2007,(5):119-121
称呼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打招呼、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对同一对象的称呼是不同的。近年来,社交场合表示当面称呼的词——"小姐""同志",发生了词义的变化,并在全社会流行。称呼语的历史变迁,不  相似文献   

3.
林凤 《考试周刊》2007,(46):60-61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邹莲 《现代语文》2007,(9):61-61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问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称呼语的选择上既受传统的影响又超越传统,而对于宿舍这个特殊的生活场合,学生间的称呼语更是五花八门。以大学生宿舍称呼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宿舍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作抽样调查,分析讨论其使用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晓云 《现代语文》2014,(4):127-128
汉语中称谓的选择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有些称谓在使用时被人们有选择地改称,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和亲近。方言中用"哥"称呼同辈年长的女性,这是称谓词口语色彩浓郁、指称范围扩大的语言发展自身因素,也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从尊从亲称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海燕 《文教资料》2014,(35):29-30
称呼语除了表现被称呼人的身份外,还起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体现出人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的尊重。作者采用隐匿调查法,通过对三个不同地点、阶层的商业区营业员社会称呼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营业员的文化教养和水平、年龄和性别、心理动机等因素,促使他们面对顾客时使用不同称呼语,并且这些称呼语的使用不是一一对应、机械不变的。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我国对教师的称呼虽然出现了诸如"先生"、"师傅"、"教官"、"山长"等多种用法,但"老师"无疑是时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日常称谓。无论大中小幼,校园中、课堂上,"老师"都是最经常使用到的一个词汇,不仅是承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被称为"老师",而且学校中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也多被称为"老师",只是后勤人员,如食堂职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和某些正式场合,一些地方党政干部逐渐流行用一种"名+官职衔"的称呼语替代传统的"姓氏+官职衔"的称呼语进行面称或他称。该文对"名+官职衔"称呼模式在称谓系统中进行定位,并试从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的多方视阈分析"名+官职衔"称呼语模式的言外之力,论证这种称呼模式的矛盾性,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创新,残留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并不能拉近称呼者与被称呼者,被称呼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因而不适宜在正式场合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较正式的场合以及被指称者的社会影响足以让我们对其表达敬意时,"先生"、"女士"这一对称谓语的使用是对称的。除此,两个称谓语在分布上是不对称的,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可以用"先生"来称呼男性,但一般不用"女士"来称呼女性;另一种情形是可以用"女士"来称呼女性,但一般不用"先生"来称呼男性。  相似文献   

11.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泰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14.
亲民说是王阳明学说的三大内容之一,但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王阳明亲民说的提出是最对朱熹改《大学》古本的“亲民”为“新民”而发,主要观点有二,一是亲民与明德一体的天地万物一体说,二是为政在亲民之说,体现王阳明在政治上切实关爱人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biángbiang面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biá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á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á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á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花椒利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主要将花椒应用于烹饪调味、酿酒制茶等食品饮料加工及食疗保健之中。花椒的利用推动了川菜的发展,麻味这种源于中国的特有风味,已成为食品的一种基本味,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的《淮南子》以"民者,国之本也"为其民本思想的中心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安民、利民、富民的政策措施,来落实其民本思想。《淮南子》中的这些民本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9.
"数石"是汉代好酒量的标志,但当时的酒精含量不高,因此汉代饮酒者的酒量与今人相仿;酺最初是一种族群祭祀活动,在战国时期,演变为国家组织的宴饮庆祝活动,群聚宴饮是庆祝活动的主要项目,到了秦汉,并非所有的吉瑞之事都要行酺,酺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的举措,"酺"含义的变化反映了民间群聚宴饮的扩展。因聚众饮酒不仅耗费务农者的时间和钱物,还有可能引发人际纠纷,故有汉律禁止"无故群聚饮酒",但随着国家禁令出现了松弛,不得"无故饮酒"成为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20.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