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而要发挥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农民利益。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为理论基础,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了内容较为丰富的保障农民利益思想。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瞿秋白作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之一,对农民问题也十分关注,大革命时期,在其所写的诸多文章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农民运动思想,几乎涉及到农民问题的所有方面。他认为,农民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中枢”,“国民革命没有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为此,他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张,并坚定地支持澎湃、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对我党农民运动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在农民观上,毛泽东的"农民革命动力论”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农民斗争基础论”;在土地问题上,毛泽东丰张开展土地斗争,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杈”、"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种超越,是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无产阶级的领导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发动农民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武装革命斗争,逐步提出和形成引导小农与完成革命任务结合起来,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建国后又提出动摇个体小农私有制,组织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即是战胜资本主义,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思想。保证了在落后国家短期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资金的供给,但也造成了对农民的严重剥夺,基本形成了城乡分治、农民无国民待遇以及毫无社会保障和权利的体制,成为制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对农民运动态度的逐渐改变,毛泽东来到韶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使之成为领导韶山革命的核心力量,对中国革命尤其是基层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韶山,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融入乡村与党的建设这一艰难课题,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这是始终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三农”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具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农民教育思想。农民教育作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有效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遭遇的农民素质问题与之有很大关系。毛泽东农民教育的思想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问题理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等。新时期,我们要借鉴毛泽东解决农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正确思想,解决落实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由发动农民、关注农民的阶级性教育逐步发展到遵循教规律的要求办系统的农民教育,标志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重视农民教育、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国家抓农民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办教育等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发挥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在当前农民教育中的作用,服务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等方面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创新;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与"和平赎买"政策的实施,通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实践创新。这些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还是阻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就这个问题做出过古典式结论,认为农民兵有阶级二重性或固有缺陷,从而更多地关注其消极面即农民的反动性和落后性。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辩证地看待农民,将农民视为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动力。认为农民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主力军,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动力。毛泽东的农民动力论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针对性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过不少积极的成果,但从1957年开始,“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以至发展到后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就造成了毛泽东在探索中收获的一些积极成果没有很好地被付诸实践和始终如一的坚持。毛泽东的失误和偏差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丰功伟业是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分不开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揭示出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以及由此引导出主要矛盾、历史课题、根本出路、阶级构成的分析评价。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近代中国国情的论述是正确的,更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与具体实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尽管毛泽东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但在许多中国人那里,他的思想已被内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今天,在面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毛泽东精神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过渡时期理论进退与共,成败相关。民主革命时期他曾突破了这两个理论原理的束缚;建国初期他又退回到这两个理论原理的立场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延长和扩大这两个理论原理的使用范围。他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证明,这两个理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系统思想的基础奠定时期,延安的"文化革命"象征意义非同一般。总体说来,毛泽东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具备五点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出发,建构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建设文化领导权理论;以《讲话》为文化思想纲领,形成奠定国家秩序的文本;通过知识分子改造,实现知识分子的有机化;以积极争取和批评教育为手段,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