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中有世事,文章中有人情,课文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现。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间接地了解自然,理解生活,把握社会;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培养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可现如今,小说教学却忽视了小说的人文性,造成情感分析单一,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这样就使得小说教学变成纯文本的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人们已经认识到让学生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努力探求让学生在洞明世事的基础上练达人情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清代作家曹雪芹曾经说过:“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此可见,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作文之源,兴趣培养是学生习作之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现实生活,逐步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最终实现“人文合一”、快乐习作呢?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又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天”是什么?我想,就是这“人情”和“世事”。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终是要依据实实在在的生活情理的。今天,《语文世界》辟出这么一个小天地———“话中话”。这“话中”到底会有些什么“话”?就请随我走进“话中话”吧。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师看来.语文与生活确实密不可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是语文。但很多教师觉得大部分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学语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让教师头疼的是无论作文题多么贴近生活.无论学生自己的生活多么精彩,他们写作文时仍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其实,广义地理解这句话,教师“教”的内容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都是做人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视为高于单纯的书本学问。因此,最好的“教”是将知识传授和教学生学会做人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求知和做人两方面都最后达到不用”教“的程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操守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吴敏 《中学文科》2009,(7):122-123
编制试卷必须充分尊重《考试大纲》,试卷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外延的正确把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也是对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复习迎考的所有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我们要检测的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适当的覆盖面求得对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是考试必须实现的要义。  相似文献   

9.
编制试卷必须充分尊重《考试大纲》,试卷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外延的正确把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也是对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复习迎考的所有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我们要检测的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适当的覆盖面求得对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是考试必须实现的要义。  相似文献   

10.
何苗 《小学生》2011,(5):33-33
只有博学的人才能世事洞明,只有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的人才能写好人生的文章。当老师,就要努力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皆学问”。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地球为什么是椭圆的,人为何是高级动物而不是猪或狗,我们为什么要吃饭……这些貌似简单的东西,若真要让你说出个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11.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坦率真诚、有话直说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一所我们永远也毕业  相似文献   

12.
[创作感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汇成一曲曲动听的歌,就是最美的文章。[我话我师]谢老师,幽默风趣,语言生动。她能将一篇干瘪的文章,朗读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她能将一件平凡的小事,解读得那么有意义,是谢老师让我爱上了语文。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世事”和“人情”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积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能激发学生的欲望,进而运笔写作。但这些“世事”“人情”一般是原生态的,是具有特定的情境的,需要写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熠熠生辉。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依境出言,学生才能下笔生花,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坦率真诚、有话直说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一所我们永远也毕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6.
积累与写作     
写作教学高耗低效 ,与学生积累不厚和兴趣不浓有关。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积累中激发兴趣 ,激起写作欲望 ,在写作实践中 ,自感材料贫乏 ,又会主动搜集 ,增加积累 ,循环往复 ,写作能力定能提高。一、积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 )即指明了积累的范围。概而言之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积累 ,二是名著积累。(一 )生活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 ) ,要洞明世事 ,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其次是要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 ,因为生活是写作之源。可写观察日记或随笔 ,日积月累就有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迭即文章".书本中有世事,文章中有人情,课文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现.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间接地了解自然、理解生活、把握社会;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培养人的行为.理解生活、培养情感,是学生阅读的两个重要的目标,我们日常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属于这两个目标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个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中学生,他其实已经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表达等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学生的写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从生活中获取材料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观察、调查、采访等,而观察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观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所谓良好的观察习惯,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以钻探般锐利的眼光,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同时,观察要与联想相结合,观察是联想的基础,联想是观察的升华。联想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由此物象联想到彼物象…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然,生活阅历的丰富对写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对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年纪轻生活阅历自然较浅,苛求其生活知识丰富,也是不现实的。 就写作能力而言,是指一个人用字、选词、造句的能力,或者说是运用文字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字、词、句、篇中能决定语言能力表达高下者,无疑是词汇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