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2.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人生就是“知”和“行”的一生。再低级的人生也离不开“知”和“行”,再高级的人生同样离不开“知”和“行”。知识、智能,可用“多”、“少”、“高”、“低”来形容;而智慧,每个人拥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撰稿人在新闻界似乎早已熟为人知,即使对于读者,“网络撰稿人”一词也不再陌生。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网络撰稿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全国的知名度方面都遥遥领先,其中不少人在全国已是大名鼎鼎。但是,同任何职业一样,网络撰稿人队伍也鱼龙混杂,加之网络的虚拟与不特定性,从业者也同样包括着平庸、落伍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给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很多理论假设都需要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比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的不同之处,对传播理论中的“知沟”现象作某些讨论,并通过讨论预测网络传播有可能加剧“知沟”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刘影 《视听界》2001,(1):53-54,55
与报纸,广播,报刊相比,电视与网络更像史弟,因为二者的传播界面都是屏幕,且受众手中都有“操纵杆”,一个是遥控器,一个是鼠标,然而,即使如此,二者的不同仍然一望便知,比知,同是受众,在电视传播中称为“观众”,而在网络传播中则更适宜叫做“用户”,若仅从称谓上看,但用户在网络新闻中所得到的受众关怀,的解有些电视观众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7.
肖二 《中国档案》2004,(2):53-53
“老三毛”其人老三毛本名不表,但知姓吴,我进局里时,人却称其“老三”,或称其“老丘”,很少人称其“老吴”。后来知其本是一孤儿。既无兄妹,也无姐弟,为何称其老三?问过好些人,都不知晓,此案待考,按下不表。  相似文献   

8.
网络影像传播是指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扩散影像的行为.当前,网络影像传播存在严重的伦理失范现象,特别是淫秽色情影像已然成为“网络毒瘤”. 网络影像传播伦理失范及其表现 伦理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意识、价值诉求和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约束力.①传播伦理,是在大众传播专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职业伦理,涵盖“自由”“正确与公平”“知之权利”以及“大众艺术”等内容.基于影像经信道到达信宿的传播流程,网络影像传播伦理是指影像生产、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以及对应主体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叶廷芳 《网络传播》2005,(10):87-87
“秀才不出门,乃知天下事”。那是指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凭书本也可以获得比一般人更多的信息。“乃知天下事”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有“秀才”的年代,通讯工具极为稀少和简陋,不要说“天下事”,就是百里以外的事都很难知晓。  相似文献   

10.
魏怡孜  梁婕  何升林 《新闻知识》2023,(6):71-74+95-96
“知乎治校”现象的出现与平台本身、高校和学生三个主体密不可分,本文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知乎平台的特征对受众心理的满足机理,探究“知乎治校”现象的生成机理。知乎作为问答平台满足信息分享的需求,匿名保护模式满足情感释放的功能,依靠外部舆论压力满足网络监督的需求,参与校园日常管理满足社交人际的需求。本研究认为,应对“知乎治校”现象,高校应积极有效解决,重建内部信任;重视技术开发,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制定处理预案;动员广泛力量,建立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1.
覃一 《新闻采编》2000,(6):15-15
新闻写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维成果文字化、文章化,写作中的“知”与“行”既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的转化、解决过程。“知”是写作的基础,“行”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中遇到的知之不多和知却不善表达就是“知”与“行”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失误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写作中“知”与“行”,这样,才能使认识成果清晰地、条理地用文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知”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物的认识,二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范长江说过一句激昂的话:“广博的知识,丰  相似文献   

12.
王欢妮  夏芳 《视听》2024,(4):138-141
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银发知播”主动入局短视频平台,进行知识内容生产与传播。“银发知播”从延伸自我价值出发进行专业知识再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寻回自我价值,满足自身的社交情感需求,实现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重构,更通过成为网络文化参与者与传播者,推动社会迈向积极老龄化与知识普惠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14.
新论     
《新闻实践》2011,(8):77-78
“媒体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的社会管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 国 档 案 事 业 的 发 展 ,档案工作者的知识 结 构 优 化 问 题 逐 渐 引 起 人 们 的 重 视 。笔 者 认为 ,所 谓 档 案 工 作 者 知 识 结 构 的 优 化 ,主 要 应通过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体现出来。 一 、处 理 好 纵 向 与 横 向 、基 础 与 提 高 的 关系 优 化 知 识 结 构 ,一 个 首 要 问 题 便 是 如 何 理解 知 识 结 构 的 构 成 模 式 。这 些 年 ,最 为 流 行 的便 是“ T”型 人 才 知 识 结 构 模 式 ,其 纵 向 代 表一 个 人 在 某 一 专 业 领 域 知 识 的 深 度 与 水 平 ,横向 代 表 个 人 一 般 文 化 知 识 …  相似文献   

16.
赵新春  冯琦 《新闻前哨》2013,(11):103-103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的信息交流、传播手段的普及,广播以“点到面”信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可能、可以借助微信、论坛、博客等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随时随地传递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成为“自媒体人”。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交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个人媒介”,它摒弃了传统“网络一人”的信息交流模式,依照“人一人”的对话框架,以用户为传播中心,使网民从被动的消费者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介连接成一个交互化的、社会化的网络,因此网络社交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用户自主生产内容和互动共享.  相似文献   

18.
周湘鄂 《编辑学刊》2023,(1):116-120
源自二次元文化的“人设”概念在网络环境不断被放大,从演艺明星争相经营的“吃货”“学霸”“富贵花”再到商业机构炮制的“古风少年”“恩爱情侣”,网络“人设”正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力,既而攫取经济利益。网络“人设”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殊属性,并在自我“印象管理”、新媒体平台加持、符号消费引导以及泛娱乐社会氛围共同影响下持续走红。文章通过引入“人设”概念,探讨网络“人设”传播的特点、动因以及效果,以期对网络“人设”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蒋文玖 《大观周刊》2012,(14):189-189
网络是通过互联美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的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