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3.
文人相轻虽然是自人类社会有了文人之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状况,也具有不同的产生缘由。就魏晋时期而言,由于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大量发行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文学场对文人相轻的塑造以及魏晋人信仰的私人化、政治信仰的缺失,都是魏晋文人相轻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魏晋时代"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把握"痴"与"早慧"文化、"痴"与审美"移情"及审美化生活方式追求、"痴"与"玄学"传统及文化病理等的内在联系,揭示"痴"所体现、折射的魏晋人格精神、浪漫气质、艺术情调、哲人深致、文化智能与"病"理色彩.魏晋时代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许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益养分,深远、持久地滋润着民族文化精神,规范、影响着后世的理想人格塑造、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与西方"酒神"精神说和审美"移情"说等相比,"痴"具有更为深广多面、圆融互补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蕴涵,而其语义指涉的感性、模糊与多趋向特征,也显示了中华思维模式的潜在缺陷.  相似文献   

6.
无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照苏曼殊,把他置于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求其与传统文化割舍不断的脐带关系,发现他的某些怪异形迹类似于魏晋间人,进而指出苏曼殊是一位具有"魏晋风度"的近代作家.  相似文献   

7.
魏晋名士名辩思潮的主流是与玄学结合而谈玄说理的所谓名理学.玄理清谈是魏晋名士玄学思想的主要体现,是这一时期人们对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本文从玄理清谈的内容和形式、谈辩析理的方法及玄理清谈的逻辑意义等方面对魏晋名士玄学思想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为研究魏晋名士的逻辑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魏晋"夙惠"者多,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与魏晋时期士族的崛起,为维持门第不衰,强化其家族的教育有关,这是一种手段.不过,这种声誉的获得,与家族的提携、大为声价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1.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反抗权威礼教,超越自我,执着于生命的自由;他们张扬自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强调个性之"真"与"生气",实现了活泼自由的人生。魏晋士人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普遍的人性价值,是这个时代"人的觉醒"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禅门机缘语与中唐的尚奇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门机缘语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历史上说 ,魏晋清谈的“赌理”,是禅家机缘对话的滥觞。禅门的一些基本辩论方式以及所辩论的内容 ,在魏晋清谈之中早有端倪。从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来看 ,由于战乱频仍 ,大量流民涌入禅门 ,迫使禅门授徒方针由原来的招揽改为拒斥 ,所以也就造成了机缘语的隐晦与诡怪。此外 ,中唐以后 ,由于社会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整个文化界出现一种尚奇和“解构”之风 ,机缘语的奇特 ,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它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风姿,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子群体对传统道德、礼教的叛逆。其行为的放荡、个性的张扬充分表现在士人们的言谈、举止、服饰、饮食、玩乐等方面。魏晋时期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文本,它塑造了魏晋众多士人形象。对魏晋士人予以界定,总结其所展现的士人形象,对理解魏晋士人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兴起 ,是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是魏晋人物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神写照”的美学诉求和“以形写神’’的绘画技法 ,恰好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 ,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嵇康论体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嵇康的学术个性,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论体文的代表作,采用论文体制,在语体上使用对话体和骈文体,并形成了典雅又新奇的整体风貌。研究嵇康论体文特性,进而探析魏晋思想对论体文的影响,为探索魏晋论体文学术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指出 :“魏晋滑稽 ,盛相驱扇”。可见 ,高雅飘逸的名士也有滑稽世俗的言行举止。导致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点 :天下沉浊 ,不可与庄语 ;玄风的熏染。本文试图运用滑稽美学的理论来探讨“魏晋滑稽“的表现方式及其反映的名士心态 ,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20.
魏晋名士是传统社会的明星,是传统美学的承载者,后现代明星则体现了后现代美学的若干文化意蕴,当将二者并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可以探究到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许多差异。二者都对自身形象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前者具有形而上追求,后者却只有功利目的;前者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后者却是瞬时的、速朽的。这体现了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