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论语>和<孟子>两部儒家经典为代表的鲁文化,与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齐文化.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深刻影响.从人物形象看,才子佳人总是以孔孟之道为依归,心怀礼义而有所依违,最终合乎礼义地走向婚姻殿堂;从故事情节看,<论语>、<孟子>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所取材或化用:这均显示出鲁文化影响的印迹.齐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也多有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还有突出的显示,<梦中缘>就是其影响的一个极致.总的看来,齐鲁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构成为才子佳人小说普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试论张恨水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张恨水的生活追求中充满着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爱情婚姻理想.这一理想又因他所生活的时代与传统社会在时代精神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发展.作为一名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的才子佳人理想自然地体现在他笔下的才子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的才子佳人小说风格中.  相似文献   

3.
《金云翘传》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说,但它又与其他才子佳人小说有所不同。尽管女主人王翠翘是“佳人”,金重是“才子”,结局也是才子佳人的大团圆,但是,在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中,却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有才子佳人的文学传统。元代的才子佳人剧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唐传奇中相关作品的加工和改编,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心理。通过分析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唐传奇《离魂记》的改编,可以探究才子佳人文学从唐传奇到元杂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重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形象 ,指出她们有着貌美、才美、情美、识美的特征 ,从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甚至“郎才女貌”的婚姻恋爱观。佳人形象所体现出的进步性 ,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婚姻观念发生裂变的前奏。  相似文献   

7.
《金云翘传》是明。清初的一部才,佳。小说,在明末清初的人情小说中应有一定的地位。本书故事大意是王翠翘和金重倾心相爱,无奈好事多磨。金重因事离京,而王家则大祸临头,王翠翘为了王家不至于家破人亡,自愿卖身牺牲自己而顾全大局。由此王翠翘踏上了那条漫长的屈辱苦难之路,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像其他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王翠翘和金重及家人以大团圆的美满幸福的结局结尾。但它与其他同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相异的地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虽然本书也是按照《金瓶梅》、《平山冷艳》、《玉娇梨》等书相同的命名方式,从书中…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学宝库浩荡无际,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算不上其中璀璨的明珠,但作为第一部被译成西方文字并得以出版的中国长篇小说,它在汉籍外译史上却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好逑传》的翻译传播史可追溯到18世纪,其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其中,经托马斯·帕西(Thomas Percy)编辑于1761年出版的英译本不仅问世最早,而且颇具盛名与影响。本文试以帕西英译本《好逑传》为中心,对其早期的传播、翻译及影响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新增才子九云记》是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汶波文库发现的一本"白话"汉文抄本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传至中国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它不仅有神话小说的离奇,而且有演义小说的激荡。尽管学术界评论其多有抄袭成分,但是它在叙事上还是力求创新的。而且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专写男女恋情的叙事结构,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多种叙事方法。又通过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主要参照物来进行探析,力图廓清这本见藏韩国的珍本小说的叙事艺术,定位其在小说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把下层市女至性至情的抗争行动中凸显出来的爱情心理作为描写重点,或在诗意般生活里反抗绝望,或在劳役式的苦恋中进行绝望的抗争。本文旨在通过对话本小说中璩秀秀和周胜仙的形象比较,探讨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世情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中,以其特有的视角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世态人情、社会人生,艺术地展现了人间万象。世情小说产生后,传统的伦理观念被打破,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都带来极大的影响;明清世情小说对人性的张扬,较之其它类型的小说更有其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剧作家张大复写有多部宗教剧,这些剧作既借助宗教智慧传达作家“布道劝善”的创作主旨,又展现了明末清初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同时,透过剧中宗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包容性、世俗性,我们亦可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宗教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多神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等——对张氏宗教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生发于蒲松龄情之为高的至情思想,至情是他反抗封建礼教的最高思想武器。他的至情体现在恋爱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交往形式的大胆、奔放;至情结局的惊奇、浪漫。这种至情思想的出现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蒲松龄自己的爱情理想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时期是广东武术的繁荣期,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史料调查等方法,对广东武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从地域环境及政治环境两大方面来探讨其繁荣发展的原因。经研究分析得出,清末民初时期广东武术发展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土壤;近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契机;岭南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活跃地,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