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顺是海路咽喉,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与后金为争夺旅顺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后金占据旅顺,解除了后顾之忧,并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明朝丧失了旅顺,使第二战线失去了基本保证,在军事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相似文献   

2.
旅顺是海路咽喉、京津门户 ,在明初统一东北的战争和明朝防倭援朝战争中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明末 ,明与后金为争夺旅顺进行过反复而激烈的较量 ;清朝前期 ,旅顺水师营的兴衰反映了辽东海防建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公元1618年,满洲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攻取抚顺、河清二堡,揭开了后金与明朝战争的序幕。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一鼓击败明军的四路围攻,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1621年,后金以锐不可当之势,连下沈阳、辽阳等辽东七十余城。第二年,后金又乘胜进兵,攻取广宁,迫使明兵遁逃入关。从公元1618年到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统帅着八旗劲旅,所向披靡,打得明军一败涂地,在短短的  相似文献   

4.
明朝末年,明与后金战事频仍,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辽东明军粮秣拮据,于是明廷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登莱饷辽的海运活动.这次饷辽之举,牵动了朝野上下,从京畿到江南,从山东到辽东都被卷入其中,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饷辽海运首尾四年间,基本满足了抗击后金的明军粮秣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洪武到万历初年,明朝政府统治下的辽东基本上是安定的.但是,到万历后期,努尔哈赤在建州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后金步步进取,明军节节败绩.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金与明对峙的局面形成.明失辽东的原因很多,就其内因,主要是明王朝的腐败.而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东林党与浙、齐、楚等党的斗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对此,明末清初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尚可喜的人生旅途中,叛明归后金一直是一个学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都必然探讨其叛明归后金的原因。本文在综合众多史料的基础上,从明与后金双方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尚可喜叛明归后金的原因,并指出尚可喜一生中的重大建树。  相似文献   

7.
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进攻明朝,长驱直指四周无援的孤城宁远(今辽宁兴城)。后金兵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但明军凭坚城护卫,11门西洋大炮不停地发射,后金兵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8.
皇太极是后金(清)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即位期间,东讨朝鲜、西击蒙古林丹汗、南抗明军,为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一了其他因素外,他的用人艺术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朝末期,明廷与后金在辽东、辽西战事频繁。在崇祯六年的旅顺之役中,明廷总兵官黄龙表现出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旅顺博物馆藏之《显忠祠碑记》称,黄龙由此被“特诏予溢忠烈”。  相似文献   

10.
在明与后金的诸多战役中,明连连败退,惟宁远一仗以后金失败明朝胜利而告结束。此胜固然与后金政治军事上的错误及宁远军民的奋力抵抗有关,但也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前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孙承宗的作用。孙承宗在宁远战前整顿辽东防务的过程中,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力排众议,议守关外,确定主守宁远,并任用干才修筑宁远城池,建立宁锦防线,为宁远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627年后金与朝鲜的和谈是明清转型期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对17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谈判的结果导致了明、后金、朝鲜三方关系的转变。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同朝鲜的谈判过程,体现了历史个人——刘兴祚对历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伐明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之前,后金军在与明战争中不断取胜,大有马上置明于死地之势。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对明政权仍欲兴兵灭之。天聪元年(1627年)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曾三次迁都。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从建于万历十五年的费阿拉城迁至赫图阿拉;第二次是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衰落,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结束了对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打响了夺取辽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明金战争是在清王朝建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权之间的生死搏斗。作为战争双方,明朝是为了消灭新兴的后金政权,恢复其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旧有统治,而后金国则是为了摆脱明朝的统治和压迫,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并从明朝手中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奢安事件亦称奢安起事、奢安之乱;在彝文史籍中为“阿哲起兵”。它是指: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部援辽兵在重庆起事,控制四川;次年,贵州水西彝族首领安邦彦率众响应,占据贵州、滇东;奢安军曾长期围困成都、贵阳,击毙明廷要员王三善、鲁钦等;崇祯元年(1628年),奢崇明、安邦彦在川南与明军作战时阵亡;崇祯三年(1630年),水西安位出降,事件结束。  相似文献   

18.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19.
1626年(明天启6年,后金天命11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进攻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他全力以赴,大造声势,志在必得。宁远守将袁崇焕以1万多明兵,“凭坚城,用洋炮”,婴城固守,誓与宁远共存亡。宁远之战必然是一场恶仗。但是,开战仅两三天.胜负尚未分晓,努尔哈赤就突然撤兵回沈阳了。于是有人说,努尔哈赤在这次战争中身负重伤,大败而返。这个说法似有道理,但并不是事实。且看宁远之战的大致情况。正月23日,后金军到达宁远城外,离城5里安营扎赛,在城西大道上布阵设防,准备迎击山海关援兵。努尔哈赤以大军压境…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生活分布在辽东地区,而建州女真自明初开始也逐渐聚集到辽东东部、北部地区,距离辽东汉人聚集区越来越近,满、汉民族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其结果必然引起女真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了便于控制新占领地区,将大批的汉人迁往后金之故土,并加强了其民族歧视政策,于是辽宁地区汉民被迫纷纷选择外逃。但随着皇太极即位后,后金政策的修正,以及其对关内人口的掠夺,又使得大批汉民充塞到原女真居住的地区,巩固了后方。所以,明末清初的东北地区呈现人口流入与流出的双向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