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死亡本能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底层,即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会有不同的反映。作为敏感心灵的作家总是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既有直接写人生命死亡的,也有写人精神死亡状态的,作者深入到人心理底层的本能,特别通过对情欲力量和心理变态的渲染,表现人性的内在冲突、灵魂的挣扎。强烈的物欲、爱欲使人性扭曲而死亡本能得以激发和凸现。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的生存境界(意识)的危机.人类应该创造条件,"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由本能境界的生存走向生态境界的生存.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占有性,针对国际技术统治鲜明地提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应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恪守"富有同情心的公正原则"的"公共领域",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境界生存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现实发展的这种趋向,要求文学的价值应以审美的形态,把人的一切方面的存在整合为一种向生态境界生存发展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家庭养育方式、快餐型社会文化和"知、考"式学校文化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成长。人本身蕴含着破解创新人才成长之环境制约的本能基因,应通过实施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兴趣教育和问题教学、理想教育和自主学习等激发人的生存发展本能、探究求知本能和自我实现本能,以促进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创新人才的成长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和实现途径,真正破解环境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感性生存”话语的基本规定,概括讲来,其活动方式是以不可重复性思维和不可重复性实践为特征的自在方式;其存在基础是生存本能和天然情感为特征的自然主义;其价值取向是个人情感、嗜好、兴趣、信念等自发系统。感性生存不能仅从物质层面理解,民主的品格、社会责任感品格、公平与效率等品格应一起属于感性生存关注的视野,并且还要有相应的可操作性规范与之匹配。身体是当代感性话语的T型台;生态体验是当代感性话语新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是生本能,即性本能。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来解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主要人物,旨在指出这种本能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并且即便拥有相同本能但是体现方式或者实现途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是心理学第三种势力,“似本能”概念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似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的,但它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它的表现和发展需要后天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由“似本能需要”出发,马斯洛建构了自己的“需要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从而强调了人的潜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对运动的渴望是支配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欲望之一,运动是人类的本能。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能的思想是他学说的基石,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迫重复原则”以及对文明及其缺憾的探讨对于我们认识运动是人类的天生本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育宣泄身体本能缓解身体与文明发展张力的价值。文明社会中的身体是“秩序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及波普尔“世界3”中的身体,本能被全面压制,身体日益脱离自然、远离健康。认为,社会越文明,身体本能越受压制。一些现代社会疾病正是本能过度压制的后果。而体育之于现代身体是自然的身体呈现、真实的身体发泄渠道、社会疾病的对症良药,可有效缓解现代身体问题。从转向非功利性体育观、反思体育实用性管理、加速体育生活化融合、倡导自然化审美观念方面探索体育救赎本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冷漠是《局外人》主人公默而索鲜明的性格特征.对于默而索的冷漠,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现代阐释学为不同角度的解读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基于这一理论,认为默而索的冷漠是他本能地听命于内心的自然力量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而他的死正是他冷漠的生活态度和自然状态的生存方式的必然结果.默而索的死无异于自杀,而他本人则无异于一个自杀者.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因作品中有浓厚的死亡意识以及伍尔夫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独具特色的关注和剖析而闻名。本文旨在通过《奥兰多》这部著作来解析伍尔夫独特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齐地人根子里具有追求“自由自在”的天性,“流浪”就成为他们生活或生存受阻时的必然选择。张炜在小说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他更多关注的还是人物生命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流浪。在其笔下,“流浪”主题有三个层面的呈现:生存层面、生命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流浪,在作家笔下都呈现为出自人物本性的流浪,是根源于本性的不安分的心决定的流浪。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一生留下许多经典,在她的诗作中生命主题的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生命的流逝和终结,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在诗人林徽因眼中却有不同的意境。她对于生命的体会、对于死亡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其整个人生,并且这种思考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而日益深沉的。她对生命体会是从最初即使面对死亡还怀抱希望,到中期倍受死亡绝望和生命信念矛盾的煎熬,再到最后面对死亡、看透生命、终究豁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鲜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共同出发,探讨这一问题,从而揭示一个立体的、圆形的、文化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14.
刘巍  郝丹 《职大学报》2012,(3):30-34,67
当代众多位女作家之中,北国精灵迟子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三次捧得鲁迅文学奖的她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关注着养育她的黑土地上每一处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萨满文化的影响,使她笔下的死亡总包裹着一种长久的隽永与温情,死亡画面的诗意呈现过滤掉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和丑陋,而这恰恰是眷恋乡土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亲人死亡后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通过王子复仇的故事展开了对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毁灭、真与假等问题的探索。剧中人物为达到目的均偷偷采取行动,成为了一个个"偷窥者":鬼魂、王子、新国王、宫臣、掘墓人等,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人性和力量。其中王子哈姆莱特经历复仇过程,最终使自己成了痛苦的守望者,文本客观地再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想消失、个性消融、精神困惑和荒芜,其主人公在与社会的冲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围城中,这也是隐含于创作意图中的问题意识和重构理想、道德、价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生存教育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教育工作,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社会生存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职学生的生存教育更加复杂多变,本文从新媒体独特性质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对高职学生生存教育造成的冲击,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增强学生生存意识教育、重构生存教育体系、提升生存教育能力和构建生存教育共同体等实践拓展路径,以期实现优化高职学生生存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向读者展现了在精神生态危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迷茫、混乱、焦虑、恐慌、物化与异化以及精神之死与信仰之死,并且揭露出精神与信仰消亡的原因与结果。其精神生态意识下的死亡观赋予了该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生命本体论是以儒道两家为主的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命和道德的一种哲学思潮。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是在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情感、本能、直觉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生命本体论倾向于人的道德,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倾向于人的本能,中国的生命本体论的实践方式是内向反思式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外向征服式的。中西方生命哲学对当前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繁荣的今天,重提生命哲学将是对人性复归的一种呼唤,对人价值的肯定,有利于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有益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敢于直面死亡,立足于生,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德性追求中,倡导通过此生的奋发有为而扬名于世,亦可以超越生死达到不朽,从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