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批评隐喻分析,是西方近年来一个发展较为迅速的新兴研究方向,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交叉研究中成果最丰富、也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但目前来看,批评隐喻分析还未能进入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主流视野,这与其本身在理论架构、实证方法等方面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本文在梳理批评隐喻分析主要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探究了此类研究在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文本类型三个方面的困境,提出其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并对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虽然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该理论起步晚、发展历史短。这些因素导致批评隐喻研究在语料来源、研究视角以及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文章指出这些将成为拓宽批评隐喻分析领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在搜集、整理过去十年国内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输入、理论探讨和完善、语料分析三个方面对其做了一个全面的述评,由此可以看出隐喻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相似文献   

4.
国内隐喻研究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出版了隐喻研究的专著.随着隐喻学跨学科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已突破隐喻研究中传统观点的窠臼,把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研究纳入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旨在对当代众多学派隐喻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观点、现实意义及其他学者的批评意见进行梳理和评述,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铺垫.  相似文献   

5.
莫嘉琳 《海外英语》2012,(18):232-235
近年来,研究者不单从建构隐喻理论及阐释隐喻现象等角度研究隐喻,"使用中的隐喻"成为了隐喻研究的新热点,隐喻研究的应用趋势日臻明显。《正视使用中的隐喻——应用语言学视角》一书剖析了应用性隐喻的实质,主要从语料库、语言教育和职业发展这三个切入点分析了应用性隐喻,展示了国外隐喻应用研究领域中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此外,书中相当多研究采用了"叙事研究"、"定位理论"、"现象阐释"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能给国内隐喻研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辨证关系,即权势之人通过语言壳体来体现其思想意识.而隐喻可以揭示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本文通过对CDA和隐喻关系的探讨,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DA)不只是要运用到社会学和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借助概念隐喻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塞尔在批评比较理论和语义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本文主要对塞尔隐喻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步骤,八项原则”及隐喻理解中语境的作用作了简单阐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本研究在探讨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政治话语为例,基于指示语的认知指示转移性、言语行为的话语阐释多维性、(不)礼貌的多元受众关系联结性以及批评隐喻的动态及选择性,提出认知批评语用的四种融合范式,包括批评认知指示语的话语空间范式、批评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取效范式、批评(不)礼貌的仪式规程和概念整合范式以及批评隐喻的认知关联顺应范式,并依托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建构微观语篇世界、中观心理世界、宏观现实世界三个层面的认知批评语作为分析框架,从跨学科视角探究认知批评语用理论、方法和议题,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Charteris-Black(2004)发展的"批评隐喻分析"路径来分析中、英"黄金大米"新闻报道中隐喻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采用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将呈现中英文语篇中的隐喻识别结果,第三阶段以第一、二阶段的隐喻识别结果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阐明隐喻的文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复杂系统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研究,倡导将分析对象视作复杂联结、动态发展并且产生非线性变化的动态系统。近年来,Cameron和Gibbs等研究者将该理论运用至隐喻研究,提出了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初步构筑了隐喻研究的复杂系统转向。国内对该重要动态有少量理论层面介绍,但无针对研究范式的述评。本文梳理复杂系统理论与隐喻研究的契合点,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从隐喻的识别、标记、描写、解释四个环节来归纳复杂系统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研究范式特征,指出该理论运用于隐喻研究的独特优势与其面临的挑战,为隐喻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运用拓宽视野、扩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语言学中新兴发展的学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人们设计的符号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隐喻(metaphor)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隐喻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把认知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使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成为可能。本文以分析CDA中的隐喻现象为基点,旨在探讨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的可行性与优势;发掘大众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并呼吁读者以批评的眼光阅读此类语篇。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英文系格林布拉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领袖.在当代西方学界,对格氏理论的阐释已经扩展到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人类学和历史研究等领域,而国内学界对格氏尚止于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工作.针对国内格林布拉特研究的失语现状,以文化诗学概念的衍生为线索,重点对格氏批评理论展开相关梳理,试图在历史语境和批评实践中以文化诗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并总体评价格林布拉特及其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宁夏六盘山"花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借鉴Charteris-Black的隐喻批评分析方法,分析了"花儿"中的隐喻体系,并探究了隐喻在"花儿"唱词中的特点和功能。研究发现:(1)"花儿"中隐喻始源域表现形式多样化,且具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2)"花儿"中隐喻有"单喻"和"双喻"两种形式,反映了"花儿"中爱情的初识、赞慕、初恋、热恋、相思、成婚和离别等阶段;(3)隐喻使得"花儿"唱词具体化、形象化和诗性化,韵味十足、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有大量的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影响人思维和感知的重要因素。英语演讲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大量使用隐喻来激发听众的情感以及传达演讲者的社会价值观,借用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来识别、分析和解释奥巴马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青年批评家、学者藏策的理论新著《超隐喻与话语流变》自今年问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作"藏氏理论",而他所独创的"提喻论"与"超隐喻说"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本质意义在部分中得到体现。这是对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丰富。"超隐喻说"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超隐喻就是超级隐喻或过分隐喻。超隐喻是一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也是一种俗套,其往往是在"天理"与"人事"等项的"超隐喻"中,使"隐喻"变为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这戳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死穴,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藏策是个自身特点非常鲜明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从一开始就不同以往的传统批评,他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十分精通,他的批评即是以这些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艺理论为依据的,做到了与西方主流批评方法的"接轨"乃至超越,具有更高程度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藏策的研究与批评,建立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惟文本。他的批评文章都是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批评中所存在着的"随意性"和"印象式"。由于藏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他的批评不仅可以涵盖文学文本,更可以包括图像文本,这在今天以"图像转向"为特征的"读图时代"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正因如此,天津作协为藏策举办了批评家个人的研讨会,为批评家个人举行研讨会,这在天津作协还是首次。在10月10日召开的"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张洪义、著名评论家滕云、夏康达、张春生、法兰西国家PALMES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智庭、《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天津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作家王松、龙一等都作出了发言,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博导赵毅衡教授专门为会议写来了题为《符号学的新面孔》的文章。所以,本期学报编发这组文章,以飨有志于"文艺符号学"研究的学人们,并期促进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各种文化理论视角而兴起的研究,如结构语言学批评、深层意义阐释与解构、隐喻的美学接受、无意识语言的心理活动、审美判断力与批评等都已经渗透到了具体的英语教学之中。语篇的连贯、词汇的衔接手段的分析、词汇隐喻意义的挖空、各种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的认知与输入性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教学环节迎合了21世纪英语专业的新教法:"准确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将语篇分析教学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阅读与阐释的审美批评式教学活动,则更符合当代意识和科研气氛,它不仅具有新潮的开拓性意识,而且也合乎学生心理接受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也成为了隐喻研究的一个焦点。该文首先综述中西方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再通过分析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理据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可采取的一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6,(2):62-65
基于中纪委官网2012年11月19日至2015年12月27日时间段内的反腐报道语料,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采用定性的方法,对中纪委官网反腐新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官方媒体反腐新闻报道的隐喻类型、不同隐喻类型的修辞传播意图。研究发现:(1)官方媒体反腐新闻话语共使用了11种概念隐喻类型:战争隐喻、工具隐喻、工程隐喻、动物隐喻、竞技隐喻、天气隐喻、植物隐喻、器官隐喻、道路隐喻、时间隐喻和疾病隐喻。(2)不同的反腐话语隐喻建构当前反腐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现状,并反映社会现实;官方媒体使用平民化反腐隐喻话语,符合受众认同,建构反腐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青年批评家、学者藏策的理论新著《超隐喻与话语流变》自今年问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作“藏氏理论”。而他所独创的“提喻论”与“超隐喻说”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本质意义在部分中得到体现。这是对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丰富。“超隐喻说”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超隐喻就是超级隐喻或过分隐喻。超隐喻是一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也是一种俗套。其往往是在“天理”与“人事”等项的“超隐喻”中,使“隐喻”变为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这戳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死穴,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藏策是个自身特点非常鲜明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从一开始就不同以往的传统批评,他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十分精通。他的批评即是以这些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艺理论为依据的.做到了与西方主流批评方法的“接轨”乃至超越,具有更高程度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藏策的研究与批评,建立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惟文本。他的批评文章都是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枇评中所存在着的“随意性”和“印象式”。由于藏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他的批评不仅可以涵盖文学文本,更可以包括图像文本.这在今天以“图像转向”为特征的“读图时代”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正因如此,天津作协为藏策举办了批评家个人的研讨会。为批评家个人举行研讨会。这在天津作协还是首次。在10月10日召开的“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张洪义、著名评论家滕云、夏康达、张春生、法兰西国家PALMES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智庭、《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天津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作家王松、龙一等都作出了发言,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博导赵毅衡教授专门为会议写来了题为《符号学的新面孔》的文章。所以,本期学报编发这组文章,以飨有志于“文艺符号学”研究的学人们.并期促进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年代便开始受到关注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而概念隐喻的出现又将隐喻研究推向的了新的高度。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汉语中的"山"。从汉语中"山"的形象,特征,文化几个角度分析"山"的概念隐喻,并由此总结产生这些概念隐喻的原因,为国内一些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进而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