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与之不可同日而语,两国农业政策的迥异导致了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即将开放,美国必将对中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的农业政策的差异,对我国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近代史上的移民政策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选择性移民政策时期、开放式移民政策时期、限制排斥移民政策时期。外来移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战的特点之一便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分野与对抗。意识形态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美国来说,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到古巴导弹危机等事务中,每一项对外政策的制订都带有浓厚的反共产主义色彩。以冷战开始到越南战争结束作为一个时间段,论述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作用、效果以及美国政府对此所作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1949年至1971年期间美国采取了复杂的对华文化政策。美国政府实施了文化接触、文化封锁以及重点对台的政策;然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却通过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建立教育文化机构、组建与中国有关联的学术组织以及大力开展中国学研究等方式来维系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与接触,凸显其不同于政府的行为特征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中国应不应该向德国宣战的问题,芮恩施的远东问题专家和美国驻华公使的双重角色都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站在远东问题专家的角度上,他极力劝说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认为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他与国务院展开了一场激励的论战;另一方面,作为美国驻华公使,他必须服从美国当局的决定,忠实地执行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论战的结果是芮恩施改弦更张,不再要求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不再要求中国马上向德国宣战。但这不是芮恩施的真实态度,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充满失望。  相似文献   

6.
罗斯福上台时,日本早已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由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还未构成对美国在华利益的巨大和直接的威胁,加之需要全力以赴投身于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力量的牵制,直到七七事变,罗斯福一直高喊“和平和谈判”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美国牌的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7.
美国农村成人教育在美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针对农村区域的特点,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教育项目,为美国农村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内容、管理以及政策考虑入手,对美国农村成人教育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2010年11月发布的美国教育技术规划的核心内容,阐述了美国政府提倡的借助技术推动学习的模式的框架结构以及政策要点,并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就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实践可以借鉴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受到了巨大重创,中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随着2008年年底全球各国不断出台的救市政策的推出,全球经济出现了难得的复苏迹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美国对东亚地区政策的发展演变一直是国内学和一般读关注的一个焦,电,并有不少高质量的相关论问世,赵学功博士的新《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巨大的转变》)即是其中一种。该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专题,对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深层的诠释,为我们展现了战后五十多年间美国东亚政策演进的大致轮廓。全书凡35万言,共分8章。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以培养科技人才与增强大学科研能力为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这些科技政策对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在不同层面上的巨大影响,以及对美国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模式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了一国科技政策应该如何促进高级人才的培养,以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美国长期坚持对以色列的"武器限制"政策,实质是保证以色列武器优势的同时,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不给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约旦武器问题给美国传统中东武器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坚决要取得对苏冷战胜利的决心与传统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的责任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权衡全球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之后,美国与以色列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形成了对阿以的"武器均衡"政策。"武器均衡"政策暂时地帮助美国走出了政策的困境,但是随之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对中日间的冲突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其中美国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些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气焰,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深重的危机。 一、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931年9月19日中国东北被日本事实上占领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颇引起美国的注意,美国国国务卿史汀生等关心甚切。众所周知,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争夺中国东北铁路权益的矛盾曾一度表现尖锐,以致在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着重对比分析了中国、瑞典与美国三个国家听障教育中的手语政策,特别对三个国家在手语语言地位和手语习得方面的战略规划展开剖析.瑞典手语政策强调手语与本国语并重的双语教育做法,美国手语政策则强调把手语同化到有声世界;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多语言使用方面,瑞典与美国的手语政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瑞典和美国相比,中国的手语政策存在不少短板与问题,特别是在手语语言地位规划、手语习得规划、语言建设策略以及具体推广措施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1780—1820期间的土地政策是当时美国国内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特征,内容连贯,目标明确,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科学的土地政策“模型”,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土地政策帮助美国度过了初期的种种困难,它的颁布和实施对美国的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极大地影响到了美国人口的分布,不断地推动美国边疆的“西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作为一项国内政策,虽然它也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但它对美国历史。特剐是西部历史,发挥的作用却是长期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这次币制改革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美国“白银政策”给中国造成金融经济危机,内因是由于长期发动内战,庞大的军政开支带来巨大财政赤字,财政经济陷入危机。国民党政府就是为摆脱这种双重危机而改行法币政策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眼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外交政策对中国作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地缘形体的观念及其政策行为。中美政府各自对战后亚洲的政治格局的战略设想以及战时大国外交,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他们所认为介于中国外交和内政之间的灰色区域即中国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政治走向做出判断和预期。本文所披露的美国政府对上述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计划细节,有助于了解中国领土属性转型的延续性及其国际背景,也有助于了解战后纠缠于亚洲冷战中的中国民族边疆问题的战时背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治势力进入中国新疆,对新疆政治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从此期美国对新疆政策及其演变、特点和影响看,可分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至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时期与新疆和平解放时期3个阶段,经历了立足新疆与斡旋中苏关系、扩大影响与制衡苏联、阻止新疆和平解放与策划支持新疆独立的演变;影响美国对新疆政策的因素包括美国自身因素、中国因素和苏联因素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势力进入新疆是中美政策交叉契合的产物,而此时期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演变,既是中国国内形势和新疆形势变化的结果,也打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冷战的烙印。当然,美国对新疆政策始终体现出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