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关于维护记者采访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采访引发的新闻官司不少,无故无理阻挠记者正常采访,对记者进行人身攻击,破坏、损坏采访设备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这一切引发了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思考: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如何界定?如何保护新闻记者正当合法的采访权利?中国的《新闻法》何时出台?记者采访权如何界定因新闻采访引发的官司屡见不鲜。四川日报集团的法人在一年的时间内,15次被告上法庭,在这些诉讼中,他们有胜有败,还有的一直无法宣判。其原因就是对记者的采访权限难以界定。记者的采访权限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新闻记者该享有多大程度的调研…  相似文献   

2.
刘莹 《新闻传播》2010,(6):37-37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记者采访中尊严受到侵犯的各层面情况,结合尊严受损原因的分析,从法律保护、权利平衡及记者个人采访技巧等方面探讨了提升记者采访中尊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想:是谁给予了记者具体采访的权利?是领导、单位、职业,还是社会、民众、法律?这个问题好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接连听到记者在采访中人被殴打、采访器材被毁坏的事件。为此我不断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如何保护?有的同志呼吁,新闻法应该赶快出台,有了新闻法,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观点可以说只说对了一部分,特别是对记者被打这类问题,新闻法是管不到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闻法,不管这部法律的部门法性质如何,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问题,新闻法是从积极的方面保护的,即新闻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权利,这部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如果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记者在采访中受到非法阻挠乃至人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也有些记者的采访因行事失当而致纠纷与非议,如何正确地认定、对待和运用记者的采访权,也由此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时鲜话题。笔者认为,所谓记者的“采访权”,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而非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7.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12,(13):18-19
2007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中确认了记者的"采访权利",并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尽管采访权利是记者职业权利的基础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是记者职业权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从推进新闻法制建设和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明确记者的职务权利,并提请记者重视行使职务权利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没有任何法律把新闻采访界定为公民必须接受的强制行为,因而,中国公民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一。中国新闻采访实践中强制采访引起诸多纠纷由于被动接受新闻采访,又不好拒绝,中国新闻界多次出现事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法律纠纷。1991年7月到1992年7月,歌唱家李谷一沂河南南阳《声屏周报》及其记者汤午生等侵害名誉权的案子,笔者认为,如果此案的共同被告歌星韦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明白自己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她会不会有另一种选择呢?(《新闻官司》,百家出版社,第140页)由于被采访者不知道自己还有可以拒绝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10.
当采访对象家遭受不幸时,记者不顾对方的痛苦,展示这种不幸,这种做法已经受到来自受众和理论界的广泛批评,对传媒一线的记者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影响到他们对事实的选择。那么,记者记录不幸是否都要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这种选择是否大有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戴丽 《新闻记者》2003,(11):38-39
5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也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①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进行正面采访报道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时,常会受到种种干扰甚至侵害,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权利保障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受到新闻研究者及法学界的重视。记者作为新闻机构的组织成员,在采访过程中享有的权利首先表现为采…  相似文献   

13.
赵傲莉 《新闻传播》2007,(12):60-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瞩目。毋庸置疑,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是一个重要的新闻采访手段。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如制造假药、在食品中注入着色剂、到处粘贴广告、出租车辆雨雪天无故涨价等,使国家和公众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当使用正常手段无法获取新闻事实材料时,隐性采访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记者挨打和新闻单位被告上法庭的事件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9月29日晚,《青岛晚报》记者邹亮在采访一起火灾时遭围打。10月10日,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在采访河南登封市昌达煤矿透水事故时,采访被阻,相机被抢,并被殴打致伤……近年来,新闻工作者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并不鲜见。维护记者的合法权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本刊一直追踪研究的问题。 阚敬侠,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李毅,大众报业集团新闻诉讼室主任,先后参与了上百起新闻官司。在第四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记者的权利与维护”这一热点话题,请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5,(10S):57-59
作为中国报业先锋,一举一动都受到业内关注,华商报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商报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刊登了戴丽写的《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一文,笔者对其新闻采访权是一种社会权利的观点很是认同,这一观点深化了我们对新闻采访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解决新闻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我除了赞同其文中论述外,还补上一份论据,即从新闻记者的角度看,采访是信息的收集、事实的记录、真相的追求,采访是记者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采访就是记者的劳动,采访权就是记者的劳动权,而劳动权从法律属性上讲,就像休息权、生活保障权、健康保护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一样都归属为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7.
胡健 《传媒观察》2007,(2):25-26
他同一位记者约定,当天下午2时一起去采访一位画家。结果,在约定好的地点,他从下午1时50分一直等到2时40分,始终不见记者的踪影,多次打记者的手机联系,回答均是“对方已关机”。由于同这位记者素未谋面,担心在路上擦肩而过,错过见面机会,他立即赶往这家新闻单位,一直找到记者的办公室。谁料,办公室同志告诉他,这位记者家在外地,已经回家去过年了。约好了去采访,怎么能这样不守信?办公室有人劝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物采访新闻性不强,过了年去也不迟。一直对记者、对新闻十分敬重的他,根本没想到有的记者会这么不讲信用,简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刘晓峰 《记者摇篮》2005,(11):40-41
记者的职业地位是被社会公认的.因为人们要通过传媒达到自己获知即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理应受到社会及相应在机构的准许与保护。因此,当记者在满足人们知情权而行使采访权时,这种采访权也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知情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变相行使与相应延伸。每个人的身体和五官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是十分有限的。而传媒是人体的延伸,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一种放大了的公民间自由交谈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为公众而行使的。正因为如此,它是不能被剥夺的。但是记者没有也不应该拥有个人的特权.如果个别记者以采访为特权越出法制界线,他就会被剥夺相应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李玫 《新闻知识》2001,(Z1):27-28
记得去年“两会”期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记者的经济采访和报道坦陈已见。当时有一位记者向吴敬琏提问说:西部开发,东部是不是就没有优势了?当时吴老认为:“这不是个恰当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西部开发?如果是用计划经济手段来开发西部,那么就要由政府来分配资源,西部拿到了钱,东部自然就没有了,发展势头就会减下去。但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开发西部,一个地区的发展靠的是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其结果当然是东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起繁荣。” 随后,吴敬琏建议从事经济报道的记…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12,(13):8
近期又有记者因采访被打事件发生,表明记者权利保护的现状依然让人难以乐观,也表明不从理论上源头上弄清记者的职务权利,是很难在实践层面对记者的权利进行有效保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