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一生重视《程乙本》的出版和发行,促使其成为流行时间最长、读者面最广的《红楼梦》普及本。一、他认为"程乙本"同乾隆年间的脂评本一样,都是《红楼梦》版本的不同形态。二、他晚年用庚辰本、戚序本与"程乙本"相比对,得出的结论是"程乙本"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普及版。三、胡适一直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但从来也没有贬低、排斥后四十回,相反却把周汝昌彻底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斥之为"妄说"。  相似文献   

2.
闲来无事,又翻起了案头的《红楼梦》和《水浒传》,也许是平时读得太认真的缘故.我竟然没有发现在这两大名著中都经常描写人们吃饭的场景。他们吃饭吃出的味道截然不同。我虽不才,却把这两部书中的吃法大致总结为"红楼梦吃法"和"水浒传吃法"。"红楼梦吃法"最讲究文雅,上酒上菜一定要按顺序来。宝玉要吃冷酒,黛玉劝道"吃冷酒必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从标题的选择、现实时空故事的讲述、抑或虚幻时空中的神话叙事,都昭示同一个原型主题:通过构建女性世界的凄美缠绵,凸显生命崇拜意识.《红楼梦》中提到的不同名目的酒多具有养生功效.依托“红学文化”产生的“红楼梦”酒无疑亦承载生命意识,传承红楼文化.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叙事有神话与现实两个层面,但当作整体看。整体看《红楼梦》是女娲炼石神话的续篇,一部从天上延伸到人间的"新神话"。"新神话"是对人间"乐事"的考验,"考验"的中心是"情",结论是人生如梦,情缘皆幻。为行此"考验",《红楼梦》中除仙人、仙事、仙境的直写之外,其人间描写的环境也属"幻境",人事的描写也"偶见鹘突",人物的设计也属"幻形",非如读者通常认为的"真的人物",而是为"谈情"所"特制",是理念化、道具化和模式化的,不可以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把握这部作品。把《红楼梦》作为艺术看,过去以《红楼梦》所写为"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兴衰"的几乎公认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甚至歪曲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这部奇书,读不厌,想不透,论不尽,说不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人严肃认真地讲述,有的人只是"戏说",还有的人"恶搞"。但是,通过口语、文字、说唱、图像、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红楼梦》得到极其广泛、极其深入的传播。《红楼梦》的哲学不是理性哲学,而是悟性哲学,属于艺术家哲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玉文化源远流长,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该文从文章结构和内容描写两方面入手,对《红楼梦》中的玉文化进行深入探析,并联系传统玉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红楼梦》在玉文化神韵下的美轮美奂的"玉"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为满族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反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岁时节日、语言之俗、迷信禁忌、人生家庭礼仪之俗的民俗小说。以民族学理论为基点,梳理出《红楼梦》的共识观和历时观,科学地研究确定《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规划《红楼梦》的研究内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典范,让我们通过量词"位"与"个",来感受作者的精心构思。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通过冷子兴和贾雨村的闲谈大致勾画出了荣宁二府的人物关系。其中大量使用了"个"这一量词。如"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在今世传承中被青少年抛弃,面临绝境,原因之一是许多年来它被贴上了不当的"性别标签"。加之社会风气导向的因素,《红楼梦》仅仅活在中老年人的世界里,在青年人群中的现状不容乐观。只要施法得当,有关部门、组织、个人可以重焕《红楼梦》的魅力,让《红楼梦》及类似的岌岌可危的经典名著得以复生。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前80回)中的"没的"的用法与其早期的用法一样,存在"没的1"、"没的2"和"没的3"这三种不同的形式,但与之前的用法也有不少差别。"没的"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用法也趋向于单一,说明这个时期的"没的"已经处于衰落期,没有早期的复杂多样的使用情况了。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谜一样的梦,处处笼罩在梦的预言当中。因其人物乃至整个贾府、整个社会的命运都处于某种规律的支配之下。概而言之,即"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普遍规律。如果试图把《红楼梦》中几位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数字"三"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当能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全面考察《红楼梦》中动态助词"过"的用法,指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确非一人所作;"完毕"义在处置句中容易派生出"去掉"义;现代汉语中的"过2"对"结果"有很强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5.
"空白"在我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本文以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红楼梦》为例,着重分析"空白"给文学作品带来的审美特质和独特内蕴。  相似文献   

16.
"前梦后影",《红楼梦影》作为《红楼梦》的续书之一,情理兼备,虚实互通。在这部续书中,顾太清侧重与原著内容的对接,注重书中梦境的描写。这一描写既借梦述情,展现了对情的弘扬;又借梦喻理,将善和隐的思想诉诸笔端。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6,(6):16-20
《红楼梦》中存在着很多情节类似的部分,"出游"是典型的类同情节之一。小说通过将不同人物的出游背景、出游经历和出游后果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下展示,体现出不同场合的人物行为及其在全局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类似的"出游"情节所用的不同技巧和表现方法,意在探讨《红楼梦》叙事艺术的同异之辨和"网状结构"的构成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8.
"趣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将"趣味"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并赋予深厚的哲学意蕴和美学意味。《红楼梦》对"趣味"范畴的应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现。"趣味"的广泛运用和丰富内涵,使小说具有生动新颖,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贾宝玉自比"老杨树"是有深义的。"杨树"这一意象代表了贾宝玉的平民思想,体现了贾宝玉的逍遥感和虚无感。同时,"杨树"也是红楼女儿花的保护树。"坟"这一意象在《红楼梦》中也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