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家世和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李煜及南宋末期的王沂孙、张炎三位词人,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比较,说明他们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白先勇特殊的生活经历、丰富的人生体悟、对传统化的钟情热爱,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认同吸纳,构成了其多色多元的哲学美学基础,并且以艺术的、隐性的方式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先勇小说中三种时间意象的解读,展示蕴含在其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与哲学思想,对其作品进行整体的观照。从而说明,做为一位出色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家,白先勇的作品有其不可取代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5.
从色彩运用的独特视角 ,在色彩的象征、对比及流变三个向度上 ,分析了色彩在白先勇作品中所发挥的艺术功能 ,进一步解读了白先勇小说的意蕴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白先勇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的文学批评具有善于把握作品总体风格特色、偏重作品艺术技巧、艺术表现的分析以及富于"创作室批评"特征的特点,有较强的主观性,在理论上、系统上有嫌不足之处。但他的那种追求直观感悟,注重文学艺术本体特征的批评思维方式,却也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清新健康的文学批评观。而他的"创作室批评"特点则为我们寻求白先勇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趣味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白先勇的文学批评本身就是其文学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是台湾文坛的翘楚,夏志清先生评价他为当代短篇小说家少见的奇才,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风格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和深思。文章试图从零度叙事策略和象征手法两个方面论证其含蓄美。在叙事手法上,白先勇惯常使用旁观式的叙述角度和沉静理智的叙述语言;在艺术手法上,白先勇偏爱象征手法,他的作品暗藏着一个象征谱系,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作品含蓄的艺术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惯于描写一群被时代所遗弃的流放之人,写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寂寞情怀、人生晚景以及在中西化冲突中的困惑,从而表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赋予小说悲凉意蕴;白先勇的人生经历和对传统化的偏爱是他小说的悲凉之源,对传统化的过分沉迷使其小说未能达到悲剧的高度;他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渲染小说的悲美。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作为旅美华人作家,在台湾及海外文坛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成熟之作,其中中包了含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刻的认识价值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作品中真正能够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则是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流露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愁和悲悯情怀。正是这种悲悯情怀使得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之作,使读者能够从深层次领悟人生的意义及人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陈映真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文艺论争和政治事务的评论家和社会活动者。读其作品,时有和心灵的感叹叩问,时如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其艺术魅力如白先勇所说:"陈映真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有自己的政治信仰,但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忠于自己的创作,我想,文学是大过于政治,超越政治,超越一切。"读其作品,也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一个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困境的深情关注及对人生悲剧的不懈思索,本文从分析《花桥荣记》和《那片血一般的杜鹃花》中的灵肉冲突入手探究其中蕴含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的作品中充斥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对其作品中时间与叙事、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探究作家对人性困境的表达和对生命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魅力即在于作品语言的无限度的张力。白先勇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得益于小说语言雅俗化与简练化的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家白先勇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思旧赋》和《喧哗与骚动》来作一比较。这两部作品在主题、切入角度、人物设置及作家的情感倾向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的创作又呈现出差异:亲历巨变使白先勇对人世的沧桑和命运的无常有更多的体会,而远距离的观照使福克纳获得了更客观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