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清 《中华武术》2005,(11):30-31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以远。春秋时期,齐人就曾以“隆技击”而闻名天下,并引起兵家的重视。考古发现,汉画像石中有关武术活动,或是与武术相关的杂技之类的题材与内容,均为数不少。此后历朝历代,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隋唐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潍坊民间武术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明清两代,则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相似文献   

2.
武举,史称武科,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废除,作为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存了1200余年。纵括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武举制与军中武术、民间武术两大体系的构成为中国最早的武术。武举和武术的兴衰、结合在武术史上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武举制的兴起——发展——禁锢——兴盛——败亡阶段,探究武术的发展进程,可以为今后的武术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武当》2012,(11):52-53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4.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李君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111,120
武举制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清朝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武举制度在清朝的延续和废止,为我国武术运动在民间全面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清朝武举制度结束的背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其基本意蕴是军事冷兵器技术。宋代以后,随着火器逐渐配备部队,"武术"开始大面积地向民间转移。这种转移与武举制实施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民间习武热情的高涨。义和团运动爆发、武举制废除以及体育救国思潮兴起后,下移民间的军事冷兵器技术,即武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随着武术运动、竞技武术等"新编武术"的出现以及对民间武术的强力挤压,武术界对"新编武术"的批判声音日趋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传统武术"这一词汇。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通过对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还意外发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二元互补结构"。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别对武举制和武术功力大赛各自的项目内容、评判标准、时代意义及其对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一个概述。通过列表对比得出武术功力大赛是武举制在新时期的复兴的结论。武术功力大赛脱胎于武举制,又不同于武举制,是对武举制的创新和发展,在项目内容及科技投入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历史资料,采用地域文化学研究方法,探讨武举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以清代山东武举人和武进士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为例,统计了清代齐鲁地区武举人数与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武举人数与地域环境、习武风气、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衰对当时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深入探讨武术与武科举之间的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隋唐的选武制度进行分析.发现:隋朝时期同时存在禁武与选武现象,反映出社会对武术发展的不同需求.武举制度和制举武科是唐代对武术人才选拔的两种方式.唐代武举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古代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武术发展,为武学的设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武术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关于少林武术的传承缘起如何描述,目前的武术理论界尚有不同意见。然而,明清时期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则是众多研究者们较为相同的认识。不过,林林总总的各类史料告诉我们,在明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中,少林武术呈现的文化走向并不一致,对此,现有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认真梳理少林武术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流变,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无疑是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客观、准确地把握少林武术的基本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保邦靖世即传灯——明代少林武术活动的文化主旨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  相似文献   

14.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唐代统治阶级主要从军事制度、武举制度、身体力行,三方面来促进唐代武术的发展。注重武备,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创立武举,为武术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身体力行,营造尚武崇侠的社会风气。唐代统治阶级对于武术发展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李文奎  白志刚 《精武》2010,(5):74-76
杨复基及其先人的轶闻传说(一)杨复基的父亲杨越,自幼受身为武官千总(武职六品)的父亲杨耀泰的教导与影响,深研兵法,练就一身武艺,尤其善射,百发百中。后来由武生考中武举,官任巡抚右营把总(巡抚直属军队的武职七品)。有一次,他在赴京途中,远远看到一个村边上有好多人围在一棵大树下惊恐地喊叫。  相似文献   

17.
峨嵋派渊源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明清两代峨嵋派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明代的峨嵋武术大致是自成体系的,但与少林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的峨嵋武术,因为明末动荡的摧残,已经基本消失而不复存在;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基本上都是外来的。如岳门来自山西,赵门来自陕西等等;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很大一部分与天地会关系密切,从而与少林武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为民间习武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报效国家的机会,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武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9.
唐朝时期武术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本文通过文献法和逻辑法,对唐诗中的武术进行研究,进一步展示唐朝的武术发展特点:朝廷施行府兵制和武举制,宫廷武术迅速发展,民间崇尚武侠之风,武术传承体系有了雏形。这一研究旨在使读者更全面了解唐朝的武术发展史,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开辟研究武术文化的新途径,为现代武术和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轴心期"武术繁荣的社会因子,介绍了明朝武术的繁荣局面,重点阐述明朝武术流派形成、武举制发展、十八般武艺和武术理论大厦构建及其特点.明朝武术在这一时期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