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文学派别,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部落,盛行于英美十八世纪,大多都具有恐怖阴暗的氛围,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消极面以及社会的罪恶和阴暗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等问题。哥特文学在文学层面上展现了当时英美社会的宗教文化,探究哥特式文学的艺术性和精髓,能更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和历史风俗。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的膨胀,使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地球,到今天已是满目疮痍,危机重重了。作为科学领域中的生物课,该秉承什么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理想的生物课教育就应该是在教给学生以科学和智慧之前,先教给学生以“人性”。这种“人性”就是一种让“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格。从而使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我们的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政治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强化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助力作用;在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在社会上构建绿色社会,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与常态化,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习美国必先学习其政治制度。每种制度设计必然以一定的人性预设为其逻辑基点。美国的制度设计就体现出了人性恶的预设基点。人性恶的传统在西方文明中源远流长。并且这种人性预设在美国的制度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为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为美国的高速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圣贤文化.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圣人为人格理想,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的社会现实.性善论缺乏对人性中罪恶的认识的单面性是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性根源.借鉴<圣经>对人性罪恶的认识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审视中国文化的缺失点,认清人性的本相,才能在实践中将中国文化提出的人性中的"善"完全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张晨 《职大学报》2012,(2):60-62
弗洛伊德的文明思想包含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层面的意思。从人本能、自由与秩序、文明关系入手,通过控制和转移这两种不同的途径来探讨文明之确立。为了把握文明的运动形态,以文明运动的前提条件为基点,探讨了文明运动进程的建设性因素。文明之缺憾转嫁到伦理制度中来,使得文明具备最高的价值和权威,恰恰相反,这也是文明之最大缺憾。  相似文献   

7.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道路是核心,理论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我们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先进性,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必须认清人的天性和人性的平衡以人性为导向,通过弘扬人性使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结合以推动社会进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扬长避短,独辟蹊径,体现人性和天性的平衡,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其内涵结构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其外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的或多层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约束和生态文明实践,只有这三种机制协调运转,共同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的小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演绎了都市社会里的现代人性故事。在社会背景方面,村上的小说反映了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类似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其小说赖以流行的基础。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全球化倾向正不断消除着异文化间的差异而代之以一种普遍的跨国资本文化。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是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化层次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至于教育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民族对某种文化选择的体现物,它最终取决于人民大众对这种文化的认可程度。所以以教科书的角度来讨论伦理思想的演变,通过人们对教科书的编排和选取,一方面可以把握物化层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就是透过内容,进一步把握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本文即以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为讨论背景,在评述教科书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着重分析教科书所呈现出的伦理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以文化传播为视角,从文化的物质层面、组织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上梳理和分析运动会在中国近代的演变过程,探讨源于西方工业文明的运动会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发生、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近代运动会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也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是南诏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因此土地法律制度也就成为南诏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诏土地制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明类型、移民、农村公社制度和社会形态4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道德冷漠感是社会转型期过渡性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消解这种道德危机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人们目前对这些措施的开掘和运用,主要是从压力型制度层面进行的。由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性过程,故道德冷漠感的有效消解,除其他方面的工作外,必须着重从本文所主张的救助型制度层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4.
《卢塞恩》是一篇可以反映托尔斯泰早年思想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藉此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相信有一种"世界精神"可以使人们相互亲近;托尔斯泰主义已初见端倪。分析托尔斯泰主义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托尔斯泰主义在人性理解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人性”其实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性”,而是宣扬“人的神性”。追求“人性”、“神性”、“民族国家”利益,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当时成为欧洲这一历史阶段不同人文主义者的不同价值取向。笔者以欧洲当时的复杂社会为背景,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四个方面分析这种价值取向在他们的教育理想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希腊雕塑和酒神文化等,渲染着一种与东方文化、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中国青年的审美观便带上了特有的东方色彩,与西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倾向,人性的复杂与魅力就在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共存。在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向恶"的倾向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其影响与作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并且频频显示出其力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在语言的选择,意义的标识,行为的取舍层面,都需要注意不要使对"恶"的传播变成一种宣扬,要在语言层面控制其度,在意义层面控制其量,在行为层面杜绝其假,方能担当现代传媒之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大学人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大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制度文化强调大学制度的规则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在大学组织发展实践中,大学制度文化表现出人文性、规制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是从内部因素和理性的推理来求证世界,西方文明是从外部因素和实践的求证来理解世界。因此,决定了它们各自传承延展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特征不同,导致了生长在不同地域与社会关系、文化氛围中的中西方人对生命和人性的本质理解之描述也就必然出现差异,进而决定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在追求与表现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禁忌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各种方式对审美活动发生着影响,意识形态的煤质作用也随着文明原发展而不断强化着这种影响。文化禁忌通过两种方式进入审美领域,一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一是艺术化展示。前者多集中影响于个人的人格美,并延及到与此相关的社会事物的美丑与否,后者则多影响不同类型的审美意识,并相应地体现着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和判断。同时,反禁忌用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