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成长"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篇文章写的都是名人或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主题鲜明,旨在给人以成长的启迪,引发对成长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成长"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篇文童写的都是名人或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主题鲜明,旨在给人以成长的启迪,引发对成长问题的思考.如何根据四年级第一学期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实现"文"与"道"的结合,让学生于文本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呢?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苏轼的作品有:词<念奴娇·赤肇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篇目主要是这么几篇:<踢"鬼"的故事>(有的教科书改编成<我不怕鬼>)<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早><有的人>和<一面><鲁迅与时间>.除了人教版、原上海S版和原浙教版基本还保持其中的两三篇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大多只收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6.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7.
如何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真正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呢?我在<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的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取了巧设情境、以趣促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小汪是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一名典型的理科生,专业是机械工程,但是他却特别钟情于文学.在学好自己理工科专业课的同时,小汪一头扎进校园新闻写作中,经过三年的磨练与打拼,成为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最出色的校园记者,先后有五百多篇习作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煤炭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上发表…"这让很多文科生都自愧不如.  相似文献   

10.
赋的"鸟兽"类,起先是咏物成分很少的借物造端的<鹏鸟赋>之类;自祢正平<鹦鹉赋>借己说事,开启咏"自我"的示弱、示小风气;咏"自我"又有示贵、示大中示弱、示小风气,如鲍照<舞鹤赋>之类.赋的"鸟兽"类又有颂美之作,如颜延年<赭白马赋>之类,咏物赋有了宏大题材的意味,但可以称说的只是其写作技巧.咏物赋有讥讽一类,即借物讥人,发展为对人的攻击.上述的咏鸟兽赋作,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而待发展到鲍照<舞鹤>之类,与己与人与社会都不即不离,最可谓即普适又特指,有着最广泛又最敏感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1.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孙绍振先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命题十分关切,仅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上,就发表了<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感性命题和智性"潜在量"问题><歪理歪推的智慧>等文章(以下分别简称<感性和智性><"潜在量"><歪理歪推>).这些文章颇见才气,读来时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许飞 《河南教育》2007,(4):30-30
在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里有一类特殊的单元--"探究能力训练单元".<十万个为什么><猜猜猜><我们的秋游计划><自然法庭的听证会>……从这些单元别具一格的名称里,我们或许已能感受到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毕业生从事某种动物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牧医系依据岗位需求,将原来开设的<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病学><家畜内科及诊断学>和<家畜外科及产科学>四门课程拆分重组为<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小动物病防治><动物群发病概论><兽医临床诊疗><兽医实验诊断>七门课程.同时,为配合理论教学,编写了相应教材,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总集之祖的<楚辞>,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今本<楚辞>实则来之于<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之属".至于王逸<楚辞章句>题为"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此显系为后人所加.经由自己所编之书而题前贤之名,这已是自古以来的通例.今本<楚辞>所收作者共10家,作品73篇,其作者一般都可以在"屈原赋之属"中找到主名,其每一作者作品的篇数一律小于或等于"屈原赋之属"中相应作者作品的篇数.所以可证<楚辞>是"屈原赋之属"的选本.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何谓"元绪"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林纾曾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提倡白话文学.他创作了一篇小说<妖梦>,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小说写一白话学堂,到处充满鬼影.校长元绪是白话文学的积极提倡者,学校门口贴着一幅对联:"<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8.
偶然间邂逅了简媜的文字,她的<水问><眼中人><带洒江月><四月裂帛>等作品都让我心醉神迷,却又如此心清意醒.而<青色的光>亦是我的所爱,我爱它简约却美丽的字词,爱它清凉如水的明月流光,更爱它细腻而幽深内藏的感情."爱淡成词,情雅成诗."我们皆在爱中顾盼,于情中辗转.这一生本就是一部情感复杂的诗册词集.  相似文献   

19.
<文选>所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原为一篇,其创作当开始于建元六年,定稿当在元光元年五月至九月间;<子虚赋>部分当完成于建元六年秋稍前,<上林赋>部分当作于建元六年底至元光元年五月稍后.学术界将王褒的<洞箫赋>系年于神爵元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对王褒入朝时间和卒年缺乏考证.王褒入朝当始于神爵元年.王褒之卒年,当在甘露四年或黄龙元年.其<洞箫赋>当作于五凤三年.  相似文献   

20.
一、背景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