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体质,推动武术的发展,让人们不但从技术方面得到提高,并且进一步增进武术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武术体系而制定的。段位制的推出,有利于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民族性的传统体育,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对推动高校武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进行解读,提出对高校推行《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几点思考,进一步推出在高校推行其教程的可行性。文章以期丰富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推广的教学内容,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传承不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呼吁高校在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同时,也能重视《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该书依照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而成。段位制套路在编排过程中,依据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和式太极拳和武术段位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伟良 《武当》2015,(1):46-49
(接上期)二、考评问题段位考评条件和要求,是武术段位制的核心所在,文件中也对各级段位的考评标准与条件提出了种种要求。但是,其中不少规定或是徒为虚设,或是囿于一端而未加详察,所以问题比比皆是,社会上不少关于武术段位制的指责,有不少正是由此而发。1、匪夷所思的"武德"在武术段位制文件中,"武德"是考评各级段位的重要内容,被屡屡提到。如《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前级标准"中要求"接受武德教育","初段位标准"中要求"遵守武德","中段位标准"中要求"注重武德修养","高段位标准"要求"武德优秀"和"武德高尚"等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对武德的表  相似文献   

5.
丁宝震 《体育世界》2014,(10):71-72
《中国武术段位制》作为传承、推广、普及武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逐步得到了推广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普通高校的推广现状为着手点,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优势及《中国武术段位制》对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的积极影响,进而证实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武术管理制度之一,其中蕴藏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武术走向奥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举措,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和段位晋段的方法,构筑起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实验证明,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够较全面反映练习者的武术技术水平,还可以满足当代中小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的武术技能与知识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同时,更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起信心、恒心去锻炼身体,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从而扩展了校外武术教学功能。因此,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值得在少年宫武术专业课中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于段位制的认识,已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实施段位制,以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标准化发展。为了和世界接轨,经过众多武术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98年开始,我国也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对于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普及和推广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中国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竞技武术是构成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的主要部分,武术“打练分离”问题在武术段位制中的延续,武德建设较为薄弱;武术段位制标准化亟待加强等等,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文章解析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关系,探讨当前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实施的现状以及武术教学与段位制考评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人 《武当》2014,(1):54-55
应大理国际太极养生高峰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李学友先生邀请,10月25日至28日,在云南大理参会。第一次到云南,顺便访访新朋老友,于是提前两日动身。11月23日下午,飞抵昆明,云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黄鑫先生派学生接机。晚,黄鑫君宴请,把酒话武,谈到云南武术界、《武当》老友、八卦掌、武术段位制等话题。黄鑫君乃《武当》老作者、老朋友,久未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为全面贯彻中国武术协会关于推行新的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开展的工作精神,继2012年4月19~22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指导员和考评员培训班"在西安成功召开之后,在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主任肖关纪带领下,组成了以省武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永年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进程中存在的"三动三不动"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外动内不动"、"上动下不动"和"心动行不动"的现象,影响了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深入开展,进而制约整个武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建议:强化监管,切实提高段位制推广普及的质量;将段位制体系评估作为武术行业领域准入机制,切实提高段位制的"含金量";建立武术段位制推广的统一战线;加强武术职能部分对段位制的深入学习和工作认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国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发展,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推广,2011年决定以建设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进而开展武术运动传播发展工作。那么如何传播发展武术段位制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作者基于营销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段位制传播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广大习武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武术段位制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研究证明,运用《武术段位制教程》》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有利于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更有利于武术运动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5):F0002-F0002
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会议于4月24日在河南大学召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正式启动,武术段位制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不断侵袭,文化的全球化亦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的,是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为了建立起武术规范的规章制度而建立的等级制度。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促使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学校,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段位制的价值与意义。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生活的色彩,更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本文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中实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术段位制实行18年以来,逐渐走入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段位制的引入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加快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促进了武术的技术传播,传承了武术文化,弘扬了传统武德,也壮大了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这四个方面介绍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邢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2):43+72-43,72
《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进校园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如期进行,这必将在校园里和社会上掀起一股学习武术,考取段位的热潮,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更有利于段位制教程的实施,段位制教程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将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武术入奥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及其与武术入奥的关系,阐述了段位制标准化--体系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及作用,进而提出建设段位制标准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推动武术段位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冯佳 《体育世界》2010,(12):48-50
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于1998年1月在我国全面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志着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引入了习武通段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工作也涉及到了高校领域,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在武术段位制的实施上不但做出一定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研究以西安地区普及开展武术运动较好的1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充分研究推动西安地区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研编进行研究分析。段位制的改革以技术要素为核心,以打练结合为模式,体现了新的推广理念和武术文化的传统回归:突出不同拳种的技术特征与揭示文化特色相统一,强化"拳种意识",体现武术发展的多元化;各拳种段位技术按"打、踢、拿、摔"分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不同级别强调不同的技法特点,体现传统的训练模式,彰显文化内涵;突出打练结合,全面体现武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