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就读剑桥大学期间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同是大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不假思索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罗素接着问,"因为在我的这么多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远远超过了罗素。有人不解地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王志勤,厦门市槟榔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校长,"福建省名校长"培养对象,"福建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多篇论文见刊于各地刊物,出版有专著《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初探》等。"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题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哲学上一个著名的诘问,回答很吊诡:"子非...  相似文献   

3.
自豪的工作     
三个人正在砌砖,一个过路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你没有看见我在谋生吗?"第二个人答:"你没有看见我在砌砖吗?"第三个人说:"我正在建一座美丽的纪念碑。"三个做着同一件事的人,给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问题是:他们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现象一: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我……"有几个甚至离开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把他的小手举到老师的眼前,甚至做一个蹦跳状。当老师说:"××,你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等不及的就在座位上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怎样打官司     
方果子和老方商量好,要告诉邻居女孩包赢被密探调查的事。方果子把包赢叫到他们家,"你知道吗,你最近老跟一个男孩来往,被密探追踪调查了。"包赢发呆了:"谁雇的密探?我爸爸吗?"方果子说:"你爸爸把你的照片交给了密探,我看到了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第一环节: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快看,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荷叶。师:刚才谁在看大屏幕的时候注意到了,"荷叶"的"荷"是怎么写的?生: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单人旁和"可"。师:你真会观察。"荷"是一个生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单人旁在左边,要写得窄一点,"可"在右边,要写得稍宽一点。齐读!生:(齐)荷。  相似文献   

7.
今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只见老师拿出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神气地写出两个字——左赟,"啊?左什么呀?""第一个字认得,第二个字不认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叽叽咕咕好一阵,也没有人举手。环视四周,好像没一个人认识这个字。我也小声嘀咕:"依我看,根本就没这个字。"  相似文献   

8.
名字的故事     
在学生时期很多人都会有绰号,被取了绰号的人通常都不会太喜欢,小时候我就很讨厌自己的绰号,但同时又很明白这个绰号我是不可能丢得掉的,因为这个绰号和我的名字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很多小朋友都问过我,"管家琪"是不是我的本名。大概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点怪吧!我猜很多小朋友八成是觉得"管"这个姓比较少见,然后第二个字居然还是“家”,那连在一起不就是“管家”了吗?“管家琪”确实是我的本名。“管家”也确实是我的绰号,只不过是我在念大学时的绰号。我和哥哥、弟弟都是相差两岁,哥哥学医,念书时间长,有一段时期我们个个都在念大学,他们俩的绰号也是“管家”(是不是好没创意啊),因此在那个时期,每当有同学打电话来说:“我找管家,请问管家在不在?”只要是我爸爸或妈妈接的,都会这么回答:“我们家有三个‘管家’,你要找哪一个?”  相似文献   

9.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他问第一个工人正在做什么活,那个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他问第二个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记者又问第三个工人,这次他的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同样的工作,迥然不同的回答,反映了当事人截然不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李远仿 《教师》2012,(13):76-76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于要学生写作文,而是笑眯眯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最近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啊?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老师,我先说,"铁蛋第一个放起了连珠炮,"上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与关心     
《小读者》2011,(6):41-41
上幼儿园的冯笛问:"妈妈,开心是什么意思?""开心就是高兴的意思。"妈妈回答。"哦,我明白了,"冯迪说,"那关心就是不高兴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2.
一首仅43个字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自选入中学课本,便引出无数的解读与争论,即使是教材(注释)、教参以及权威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也互有矛盾。争论大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都"何指?第二,"秦汉"何指?第三,"经行"何意?第四,"伤心"内容到底有哪些?第五,是兴亡之感还是现实之叹?看起来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难,但为什么大家却争论不休呢?除了"见仁见智"外,恐怕主要还是没有充分联系词人生平、写作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然而,人们常常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对概念产生误解和误用。逻辑分析告诉我们,"原汁原味"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只有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第二个问题老师:"我给同学们出两个问题,谁只要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要求他回答第二个问题了。现在我问第一个问题:谁知道自己有多少根头发?"  相似文献   

15.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17.
早一点回家     
老师说:“明天谁能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我会允许他早一点回家.”第二天早晨,老师发现讲台桌上撒满了粉笔发.他很生气地说:“这是谁干的?”“是我!”小明说,之后他背起书包很有礼貌地对老师道一声:“再见广早一点回家@苏新民  相似文献   

18.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19.
谁之过?     
伍笑啸 《辅导员》2010,(19):47-47
夜晚十二点,家里静悄悄的。"唉!"一声叹息打破了沉寂。"谁,是谁?"冰箱大叫起来,"谁打扰了我的睡眠?"这时,椅子慢悠悠地讲了一声:"是我。""你快闭嘴,我要睡觉。"冰箱不满地说道。"不行,你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太费电了,现在都讲究低碳,你该歇歇了。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建筑工人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