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亚辉 《西藏科技》2007,(12):31-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全面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它要求每一个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方筱莉 《科教文汇》2009,(26):72-73
学习的“烦心事”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选取三所初中学校开展“基于心理减负的初中生学业减负行动研究”。两年来,研究围绕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三大内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学科渗透、朋辈互助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初中学生学习效能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和学习情绪管理能力,学生学业负担主观感受有所减轻,学校生活幸福指数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
刘淑蓉 《内江科技》2010,31(5):180-180,203
从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功能方面分析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研究表明体育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孙艳玲  王璨  夏娴 《科教文汇》2021,(11):169-170
该文在探讨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3-3”(一支队伍、三条途径、三个目标)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与实施队伍,通过“五个一”氛围营造、对系统中人员的分层分类培养与培训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与指导的目标,让与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人——学生、教师、后勤人员、家长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参与、都受益,能自助、会求助,部分人员能助人。  相似文献   

5.
张钘铭 《科教文汇》2014,(32):202-2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将提升心理复原力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之中是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全新思路和有益探索;也是通过课程带动大学生真正实现心理自助这一长效目标的教学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高中生是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本文针对侨乡地区开展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以促进该地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高校学生因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经常发生,而且有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提高等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薛焕玉 《未来与发展》2005,26(1):39-41,34
在中国未来研究会等三单位联合召开的第三届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韦钰副部长作了“科学教育与综合国力”的报告,强调了教育要充分吸收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和思维特点的科学教育,而不要去违背这些规律。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作了“脑科学与道德教育”的报告,着重探讨了脑科  相似文献   

9.
滕春喜 《科教文汇》2008,(13):113-113
现在的学校教育专门开设的心理辅导课十分有限,而生物学科特有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显得非常重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生物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必修科目,也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高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质量。“三全育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要求高校在建设完备的德育人才队伍基础上,鼓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科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举,不断推动变革创新,实现各个部门有机联动,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缑晶 《科技风》2023,(25):7-9
对于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必修课,同样是高校进行教育的根本方法,是决定着高校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因素之一。现阶段,“三全”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需要高校在健全德育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引导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学科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统筹兼顾,进一步促进变革创新,从而使不同部门之间联动起来,达到“三全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Jorm最早在1997年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精神障碍的相关的知识和信念”。目前,大学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依靠事后干预,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方面,课程教学并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有效性评价就是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和描述。梳理前期有效课堂试点工作,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师生满意度”八个方面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校资助工作中急需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经济和心理同脱贫,智商与情商共提升。高校辅导员要正视资助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在资助工作全程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王鸣 《科教文汇》2013,(27):186-187
单亲家庭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大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经过调查,焦虑、孤独和自责倾向是某校单亲家庭初中生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录平 《科教文汇》2013,(3):193-193,196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总结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提到在面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的新问题,希望对推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燕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S):152-152,6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一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从语文教师写作教学心理的角度,论述了陶行知思想对我们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以及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指导、讲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梁忠厚  李美会 《内江科技》2008,29(5):148-149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其成长与成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疗,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与渗透,筹建心理社团,与贫困学生"对话"并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温丽娜 《科教文汇》2007,(10X):40-4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健康的人格是其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实践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这两个不同但又同属于“大德育”的范畴的两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组成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对于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教育成为必然,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学校心理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网络化、科学化体系日趋成熟。本文主要阐述学校心理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霆 《科教文汇》2009,(2):88-88
“后进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不注意及时调适、帮助,将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转化“后进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首先应从心理上下功夫,找出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后进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