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软权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权力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国际文化传播,借助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但目前中国文化软权力面临的困境已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要通过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推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是全面展示中国大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在于阐述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平易近人的诉说方式赢得世界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国际文化传播、文化交往和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知晓率、认同度和亲和力,让世界领略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崇左市是桂(广西)西南重要的边境城市,是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宣传窗口城市,面对全球化浪潮下城市建设的日益同质化和边境城市的文化精神建设具有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度的特殊情况。崇左市如何避免在跨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忽视文化认同而造成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丧失,是该边境城市文化精神建设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日益重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是我国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繁衍不息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批判性地弘扬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繁荣当代文化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说明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凝聚全国各族人的精神纽带。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本国本民族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长性因素,又丰富和发展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体系,对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既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认同也面临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凝聚中华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文化认同的可控性因素研究,提出利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和学习。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性的基础,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和文化素质发展研究有助于发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来自江西三所高校230名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本科留学生的留学动机、语言状况、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认知程度对留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影响,以期提高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顺利完成学业,把未来职业发展和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度的国家认同来自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雄厚,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正视西方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强化主流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均存在多民族混合学习的状态,如何看待与调整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关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共同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存在二者耦合度、耦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问题,反映着未认清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功能定位、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价值掩盖了本体价值和自主调适机制的适应性欠缺等问题,各级...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基于文明的安全形态。由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规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因此,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界定和认知,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意识形态"为唯一内容的狭义的国家文化安全和衡量标准,而是一个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广泛涉及一个国家文明传承、国家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国家文化安全,因而是一个"基于国家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的文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双重历史任务"的战略发展新阶段,"复兴—崛起困境"构成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新范式。不直接以国家安全为目的的而涉及整个人类安全的"安全域"——既非传统、也非非传统安全——正在构成"第三种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各国文化相互激荡、互相交融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只有加强交流与对话,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精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才能共建全球文化体系。中国要摒弃华夏文化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不但要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拓展国家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一直处于"他者"塑造的位置。当今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国人对国家形象的关注与焦虑日益突出,这种焦虑的背后隐藏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部分作家曲意逢迎的畸形创作现象。文艺塑造国家形象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彰显民族性。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体现多样性,避免类型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15.
National Identity in EFL Learning: A Longitudinal Inquir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article draws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our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their college years and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EFL learning has influenced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udy captures the changes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in the context of mainland China where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historically promoted and where there is currently unprecedentedly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cultures and western cultures. Drawing on interviews and diary studies as the primary data source, this study identifies a three‐stage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identiti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at proceeds from initial admiration of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to antagonism towards alien things, before then reaching a stage of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the globa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a’s deeply‐rooted culture of collectivism and altruism plays a role in shaping English learner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at the learners also demonstrate considerable agency in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glish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博弈;意识形态中的"刻板印象"或防范心理;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制约。面对挑战,中国国家形象调整在战略思想上倡导"和谐"价值理念,构建国际社会认同;在战略目标定位上奉行"新国际主义"原则;在战略手段上更加灵活,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内外形象"的协调统一;在舆论宣传上更加主动、及时、理性和务实。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学研究认为,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坛不可逾越的丰碑,其作品具有普适性和纯艺术性。事实上,莎士比亚的神圣化与英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帝国意识的兴起与后帝国时代民族身份的失落等密不可分,其间蕴含着复杂的文化权利关系和深刻的意识形态意蕴。  相似文献   

18.
香港发生的非法“占领中环”和“反修例”风波,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香港的国民教育不仅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也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还要加大国民教育中的历史认同比重,确保香港青少年能够对祖国的历史形成正确认知,增强国家责任感与民族归属感。通过对香港国民教育进行政策切入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辨析香港现行国民教育的缺失,并结合我国提出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从依法治教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问责纠偏意识、特色“主题教育”、多元主体合力等多角度提出应对香港当前国民教育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前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