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与诗歌为中原之第一种文学样式不同,散文为荆楚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实际给予楚辞体形成最有影响的是老庄散文。荆楚音乐是通向楚辞的第二个阶梯。从老庄散文迈向楚辞正是借助于荆楚音乐这座天桥,于是散文、音乐便构成了楚辞体形成的外部条件;应该说,楚辞体是由屈原来完成的。没有矛盾便没有楚辞,正是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现实所构成的矛盾,便成为楚辞体形成的内在原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内在原因。由此外部条件和内在原因,楚辞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3.
采薇 《课外生活》2020,(5):40-41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从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地方言,创作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此后,也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楚辞》一经形成,便带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它拥有特殊的音调、音韵,浪漫深情,瑰丽多姿,蕴含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文化色彩,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情,都韵味深刻,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关于二者的承继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6.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计有动植物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其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7.
楚辞产生的背景春秋末期的楚国,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战国初,北方各诸侯国已步入封建社会.在潮流的冲击下,楚国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实为必然之势.但楚国未能象秦国的商鞅变法那样作出彻底的改革,加以旧贵族顽固势力"谄谀用事",政治黑暗腐败,故国势积弱不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屈原,鉴于历史的教训,主张变法图强、选贤任能、联齐抗秦,借以挽狂澜于既倒,并把楚国引入富强之途.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和屈原客观相似,因此有很多的相同与相似,当时人用楚辞中的青兕称之.由于时代、文化等许多地方的不同,因此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区别.本文主要探讨楚辞与辛弃疾诗歌的创作.认为,他们生活经历相似,诗心一脉,作诗都是生活的陈述倾诉,是抑郁愤懑情绪的宣泄,是政治生活的文学表达.辛弃疾对楚辞很是熟悉,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黄钟大吕.黍离方式、幽隐之思、忧老心态、香草美人手法及其相关的方式,还有气氛渲染、诗语创构等方面,辛弃疾深受屈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类作品的总称。屈原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成为当时和后世的标杆。"度"作为屈原作品思想的融合所阐释的正是楚辞所要表现的精神旨归。在楚辞中,"度"的思想横亘其中:君臣关系有度,季节与情感之抒发有度,水与情理欲之关系有度。也正是因为作品内质以"有度"为准则,楚辞的魅力才能绵亘苍穹。  相似文献   

10.
在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国之所以能够首举义旗,成为六国反秦的领头羊,乃在于楚国百姓参与的政治热情远高于其他关东五国,这当然是因为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件激起了楚国人民广泛的复仇情绪;但这种仇秦情绪的长时期保持,又与楚南公借助于楚国民间普遍盛行的政治谣谚和屈原利用楚人喜欢歌舞,因而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出的"楚辞"有重大关系.楚政治谣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而"楚辞"擅长抒情,尤其长干抒发带有悲情色彩的重大主题.这两种方式深深地植根于楚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能够起到激发楚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反秦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王逸的《楚辞章句》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也是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它在继承《毛传》以来训诂传经,吸收“传注”体训诂的长处之基础上,又多有创获,形成其独具的品貌。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关于楚歌唱和的问题.通过对其音乐的研究,文章认为:其演唱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其歌曲性质属于先秦楚国民歌;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曲调由低而高,唱者与和者先在嗓音音高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引商刻羽"的转调行腔描写,则是两者演唱技巧的比较.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文章认为:宋玉的楚歌唱和描写的喻义在于,说明自己既有极高的天赋,又有深厚的后天修为,而所谓的"遗行",就是自己的"瑰意琦行"的人生追求,不能被士民众庶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伽马函数的分析不等式研究在国际上相当广泛.利用双伽马函数的导数的一个双向不等式,通过研究函数g(x)=[Γ(x+1)]1/x/x~(1/2)的单调性,从而得到了一个关于伽马函数比的不等式.该不等式在某种特殊情形下改进了张、王和褚的一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16.
忠与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两个由来以久并矛盾统一的问题。它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轻重地位和表现形式。魏晋时的褚氏家族弃忠扬孝,除了当时朝政更迭频繁,皆以篡立国外,更为了保持其家族利益的经久不衰及政治生命的延续有继。  相似文献   

17.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8.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 ,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是抒情诗 ,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 ,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 :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 3、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楚文物考古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出土了一批诸如货币、权衡器、大府之器、鄂君启节、琉璃器等器物,从中展示出东周之世楚国商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盛况。主要表现在:已形成完善的货币制度、严密的征税管理机构、发达的国内外商贸交通网络、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规模化的贸易往来以及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等。  相似文献   

20.
曹园青 《海外英语》2016,(15):174-176
Louis Chu is a pioneer of th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hose only novel,Eat A Bowl of Tea has tak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d has even been reagrded as a literary landmark both in Chinese and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fate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Lau Shee and Mei Oi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Louis Chu's ambivalence towards patriarchy reflected from hi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The obedient Lau Shee embodies the patriarchal virtuous women.Mei Oi stands for the new-type women's immature rebellion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They two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ue Chinese women in the 1940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